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論音樂的體裁

論音樂的體裁

交響樂

廣義地說,交響樂是為管弦樂隊創作的奏鳴曲。這種音樂形式起源於巴洛克時期,當時對名稱的解釋相當於現在的歌劇《序曲》,即由快板-柔板-快板組成的三個樂章的器樂。古典時期以後,普遍公認的調式是第壹樂章:快板和奏鳴曲;第二樂章:柔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快板,回旋曲。

古典時期的海頓把交響樂帶到了壹個新的高峰,莫紮特效仿他,有所突破,尤其是1788的最後300首交響曲。貝多芬的歷史將交響樂表達情感的能力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階段。這九部交響曲不僅擴大了管弦樂隊的編制和音樂的長度,還將人聲引入了席勒創作的合唱的最後樂章。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之後,交響樂創作更加廣泛,但形式開始略有變化,或改變樂章數量,或加入聲樂。此外,受標題音樂作曲方法的影響,發展了“標題交響曲”的類型。比如貝多芬的第六田園交響曲,作品68 .

交響樂詩

它是有標題音樂的單樂章管弦樂作品,不同於多樂章標題交響曲。交響詩最早是李斯特在作品中引用的,廖氏的《交響幻想曲》對其影響很大。交響詩是在音樂中發展詩歌的思想,用音樂創造情感、抒發感情,表現詩歌的意境、氣氛和內容。交響詩是標題音樂中最發達的壹種音樂,因為它的題材自由,技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浪漫主義後期的德國音樂家理查德。r·施特勞斯(1864~1949)是交響詩的集大成者。他把交響詩改名為“音詩”。

套房(套房)

18世紀中期以後,舞曲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視,主要是因為音樂逐漸流行,宮廷中的舞曲不再那麽流行。浪漫派之後,描述性的舞曲很流行,通常是管弦樂和器樂。大多是由許多短曲組成,沒有壹定的規律可循。作曲家可以自由創作,如聖桑的《動物狂歡節》,舒曼的《童年場景》,穆索奇的《展覽的繪畫》。此外,芭蕾中還有精彩的管弦樂配樂,在音樂會上的芭蕾組曲中單獨使用,如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組曲》等。

協奏曲(協奏曲)

協奏曲起源於公元16世紀,最初指由樂器伴奏的聲學音樂,與當時盛行的無伴奏合唱有所不同。直到巴洛克時代,它才意味著器樂獨奏伴奏。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多為大協奏曲,由小協奏曲對圖蒂同時或交替演奏,音樂室成為壹種比賽模式。獨奏樂器協奏曲直到巴洛克晚期才出現,現在最常聽到的協奏曲風格在古典時期得到完善。著名的巴洛克協奏曲,如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在古典協奏曲中通常有三個樂章——快板、慢板和快板。

序曲(序曲)

壹般在歌劇、神劇、芭蕾舞劇等大型音樂之前播放,具有打開、引導觀眾進入戲劇氛圍的作用。古典時期,歌劇的序曲采用奏鳴曲式,與歌劇內容緊密相連,其中莫紮特的序曲演奏得最多。19世紀,出現了獨立的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芬加爾洞》和柴科夫斯基的《1812》。

小夜曲(小夜曲)

小夜曲最初的解釋是壹首夜晚站在心愛女人的窗下唱的情歌。古典時代流行的器樂小夜曲,是壹種夜間戶外表演,用於貴族王公的休閑。小夜曲以小型合奏的形式進行,通常由小型弦樂樂隊或管樂隊演奏。比如莫紮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K525。小夜曲在19世紀後繼續發展,勃拉姆斯、德夫紮克、柴科夫斯基、理查·施特勞斯和埃爾加都有優秀的作品。

三月(三月)

本來是壹種伴奏形式,使壹隊士兵能夠有秩序地前進。通常使用簡單,明亮,有力的節奏和整潔,規則的短語。比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中的婚禮進行曲。

室內樂

現代室內樂概念的形成始於古典時期,以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為首,開辟了許多室內樂的新天地。

最常見的演奏風格是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也有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和七重奏,但數量不多。比如舒伯特第四樂章。

奏鳴曲(奏鳴曲)

專門為壹種或兩種獨奏樂器創作的音樂是古典音樂學派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貢獻。奏鳴曲產生於16世紀,巴洛克奏鳴曲發展於17世紀初。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維也納古典奏鳴曲出現於17世紀晚期。奏鳴曲在形式上類似於交響樂,分為三個或四個樂章。

1.三樂章中第壹樂章的快板,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柔板或行板

第三樂章中的快板或快板,回旋曲

2.四個樂章中第壹樂章的快板,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柔板或行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真誠的和聲

第四樂章中的快板或快板,回旋曲

奏鳴曲式由海頓完成,莫紮特和貝多芬將這種形式擴展到了極限,增加了其流暢優美的表現。雖然19世紀的作曲家用同樣的方式創作奏鳴曲、交響樂和室內樂,但他們沒有遵循原有的模式。或者只有壹個樂章的音樂,甚至五個樂章的組合。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是古典時期最常見的作品,如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羅松》,鋼琴奏鳴曲《月光》、《激情》、《悲傷》。

變異(變化)

變奏曲以完整的結構改變壹個音樂主題,使其具有節奏、旋律、和聲和音調。

性,配器等都變了。也被稱為“主題與變奏曲”,甚至有30首變奏曲的長歌。

以上。變奏曲的主題不壹定是原創,往往取自別人的作品。比如貝多芬的迪亞貝利

變奏曲”(選自迪亞貝利創作的壹首華爾茲旋律)。

幻想曲

根據作曲家的自由意誌創作的鋼琴曲。他的具有即興和浪漫主義個性的小品,或自由形式的奏鳴曲,如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和舒曼的《幻想曲17》等。

練習曲(練習曲)

以練習器樂演奏技巧為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如車爾尼的鋼琴練習曲、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練習曲;還有音樂會的練習曲,比如李斯特的十二首音樂會練習曲,肖邦的C小調第十二號練習曲《革命》。

即興(即席)

用即興創作的方式表達作曲家的思想,表達快速連續的音符和抒情的對比。如舒伯特的降G大調即興曲,肖邦的幻想即興曲。

前奏(Prelude)

顧名思義,是壹種作為前奏曲,具有前奏曲作用的音樂。在主音樂之前。浪漫主義時期,小品興盛,前奏曲是指壹種形式自由的獨立鋼琴小曲。肖邦、拉赫瑪尼諾夫、德彪西都有這樣的作品。

夜曲(夜曲)

夜曲壹詞來源於拉丁語中的NOX,在羅馬神話中的意思是“夜神”。這首形式自由、優雅浪漫的器樂小曲適合在夜晚的氛圍中演奏。19世紀初,J. Field (1782~1837)將《夜行》作為壹部鋼琴作品,肖邦接下來的21首夜行曲可以作為這類作品的範本。鋼琴演奏夜曲的特點是低音左手起伏的伴奏模式,襯托出右手甜美的主題。

狂想曲(Rhapsody)

壹種帶有敘事性、英雄性和民族色彩的音樂,常見於19世紀。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勃拉姆斯的《女低音狂想曲》、德夫紮克的《斯拉夫狂想曲》、蓋西奇的《藍色狂想曲》、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等。

隨想(隨想)

指19世紀輕松、幽默、有趣的鋼琴小品。比如門德爾松和勃拉姆斯的奇思妙想。

敘事曲

源於意大利語“ballare”壹詞,意為跳舞,歌曲在中世紀早期原意為邊跳邊唱,13世紀逐漸從舞蹈中分離出來,走向以吟遊詩人為主的純文學音樂形式。自16世紀以來,這種語言被應用於任何敘事性的流行歌曲。肖邦在19世紀首次創作了純器樂敘事曲,並從壹部長篇戲劇鋼琴小品中借用了這個術語。此外,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雷格、弗雷等人都有民謠作品。

諧謔曲

原意為“戲謔”和“玩笑”,最早應用於聲學音樂是在十七世紀,而貝多芬在

第三章用奏鳴曲和交響樂代替小步舞曲。諧謔曲的特點是節奏快而活潑,通常是全曲中最輕的樂章。肖邦在鋼琴作品中使用這個術語,沒有戲謔的性質,特點是感情強烈,氣勢磅礴,有些陰郁,抒情與活潑風格交替。

波蘭舞曲(波羅乃茲)

“波蘭舞”是壹種起源於波蘭的遊行舞曲。它的節奏是中速的三倍拍子,比華爾茲慢壹點,風格雄偉。很多作曲家,包括巴赫、漢德爾、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都寫過這樣的作品。肖邦將波蘭舞曲推向了更高的藝術水平。他的作品具有波蘭英雄主義和民族精神的特點,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感。

賦格(賦格)

巴洛克音樂是壹種音樂組織,屬於復調音樂。“賦格”是指各部分之間的相互模仿,其主要結構包括:

主題:音樂開始時出現壹個簡短而精確的部分。

答:比題目晚幾小節出現,上移五度或下移四度的模仿短語。

反主題:與主題相反。

插曲:中間部分用於連接話題和回答句子。

比如巴赫《古典鋼琴曲集》第壹、二卷中的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