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主要以《第三交響曲》中的《英雄》來談談貝多芬音樂風格中的創造性和戲劇對比。
在第壹樂章中,首先出現了兩個強和弦,由樂隊演奏,隨後大提琴以微弱的低音演奏了這壹樂章的主題,力度的對比帶來了聽覺上的震撼。然後主題在音色上不斷變化,最後變成了整個樂隊。在這裏,銅管樂器被引入演奏主題,這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另外兩位大師——海頓和莫紮特從未使用過的。這個樂章是用快板奏鳴曲結構寫成的。典型情況下,奏鳴曲式的呈現方式只有壹個主旋律和壹個副主題,但貝多芬為了表現的需要,突破了這種模式,將副主題增加到三個,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音樂思想。此外,在海頓和莫紮特的交響曲中,展開部分壹般不應超過呈現部分的2/3,但這壹樂章的小節數比呈現部分多了近100,長度大大擴展。之前呈現的主題和新素材交織在壹起,調性在大範圍內不斷變化,始終避免出現主旋律,使得整個音樂具有前所未有的張力和強烈的戲劇性。後記的尺度也有了很大的創新,篇幅相當於“二次擴展”。
第二樂章本應是海頓和莫紮特時代的抒情柔板樂章,但貝多芬出於內容傳承和表現的考慮,改為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非常流行的“葬禮進行曲”體裁。情感深沈,音樂極其細膩,整個音樂籠罩在肅穆的氣氛中。
第三樂章采用諧謔曲體裁,其豪邁粗獷的音樂性格與海頓時期小步舞曲的優雅風格完全不同,這也是對表現需要的突破。
第四個運動是“人的覺醒”運動。所使用的曲式結構復雜,不清晰,變奏、演奏、回旋、賦格等多種技法混合,給曲式結構和造型的界定帶來困難,再次體現了貝多芬的突破和創新。其中有幾個重要的主題:第壹個主題作為人民的形象,通過音符加密、音域改進、配器變化等手段不斷變化,暗示人民在成長和覺醒;第二主題與第壹樂章中的理想主題非常相似,也象征著理想,然後用賦格手法不斷強調“理想”;第三個主題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壹個非常著名的遊行,象征著人民革命。
貝多芬的音樂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優秀傳統,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壹系列改革創新對後世的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第三交響曲》第壹樂章中,同壹旋律在不同樂器組間轉換所帶來的音色變化效果,直接影響了二十世紀音色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再比如這部作品的整體構思:戰鬥→死傷→葬禮→整編革命隊伍→再戰→壹舉制勝。這部交響曲的四個樂章很明顯地呈現了這樣壹個過程,已經隱含了文學的構思,預示著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的來臨。
最後,我借用評論家們常用的壹句話來概括大師的音樂風格和貢獻——古典主義的傑作,浪漫主義的先驅。
第壹期總是很難過,第二期開始波動,第三四期都是從低到高。
這種風格的形成與貝多芬的現實生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