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塞尚 (普羅旺斯地區埃克斯,
1839年-普羅旺斯地區埃克斯,1906年)
《白楊樹》,約作於1879-1880年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塞尚習慣於在他的故鄉——普羅旺斯地區埃克斯和巴黎輪流居住。在畢沙羅的引薦下,他在巴黎加入了印象派團體,從此開始其印象派藝術生涯;不過由於他那成熟的畫風及對題材所作的有壹定距離的詮釋,他在該團體內仍然形單影只。他的風景畫既沒有莫奈的敏捷才思所透出的偉力,也沒有雷諾阿對於聲色的非凡敏銳性。他的畫也不同於西斯萊的詩歌般印象派意境及卡耶博特的細膩描繪筆觸。塞尚是壹位完全憑感覺行事的畫家,和創作哲學含義濃厚的山水畫的中國畫家十分近似。他感興趣的,是大自然向他顯露的形和構架,而不是大自然在他心中所形成的印象。在他行將就木之際,他向壹個特意來向他請教、名叫艾米爾?貝爾納的青年畫家,透露了他三十年來所崇尚的信條:“應當把大自然當做壹個圓柱體、壹個球面、壹個圓錐體,壹切都可以入畫。”除觀察細致之外,他還信仰萬能的上帝造物主。他努力想在繪畫中片斷地再現世界的壹般秩序。
1879年4月初,塞尚遷居美倫,小城地處巴黎東南30公裏,距楓丹白露不遠。他每天都帶著他的畫架和顏料,選好了景作畫,而他所特別偏愛的是附近壹個名叫曼西的小村莊。畢沙羅所鐘情的是鄉村農事和村野居民的日常生活;塞尚則與之截然不同,他壹門心思關註的,是沒有人或動物打擾的自然風光。他選擇風景,不是以其是否秀麗為標準,而是從線條、顏色、光線及空間等角度觀察,看它是否符合純造型方面的標準。在寂靜的鄉村中,他對自己成年以來所形成的風格做了壹點調整,改用壹種長而斜的筆法,在畫面上勾勒出類似地毯網絡的圖案。光在其中循環的這種網絡圖案,是他次年在蓬圖瓦茲地區所繪《白楊樹》等作品的主要特點。
塞尚在這幅畫中所繪景致在帕蒂村的馬古維爾城堡附近,距蓬圖瓦茲不遠;十來年中,他經常來此作畫。到達可俯瞰該景致的路邊後,他開始構造畫面空間,但不考慮是否有逼真效果。種著白楊樹的小徑呈“S”形曲線,他利用這壹生氣勃勃的曲線安排其構圖的不同層面。畫面深處的景物因而要小於畫面前沿的景物;然而與幻術或照相術不同,他所繪出的景物毫無模糊之感,其色彩也毫不遜色。這壹幾何結構的呆板效果因有光和空氣穿行其中而緩和了許多,在傾斜和筆觸間利用淺淡顏料而留出的空白則使光和空氣的這種運動變得更加明顯。以整齊劃壹的筆法繪出的圖案,顯得非常有活力,使葉片在風中抖動的參天大樹顯出壹種近乎音樂的節奏感。
在塞尚為其風景畫揮筆時,其調色板所用顏料十分有限,即調配成有淺有淡的綠色以及錫耶納土色,此外是用來表現天空和井邊石欄的藍色和白色,這後兩種顏色塗抹於畫面的中央和右側。他畫得很慢,直接用顏料勾畫出其圖案,而不先畫出顯示畫面輪廓的草圖。縱橫交錯的筆觸,彼此間卻處於壹種完滿的平衡,使所繪風景給人以穩定之感,十分接近十七世紀畫家的傳統觀念。他曾寫道:“我想讓印象派的畫成為壹種堅實的藝術,像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壹樣萬世長存。”
同大自然融為壹體的塞尚,傳達給我們的是從大自然所得出的萬古不變的印象。他在讓我們就他繪出的空蕩、寂靜的世界進行思索時,他作為情感傳遞者的身份也得到了確認。
[散文]:那壹片白楊樹
李四平
北風轉成了南風,變得柔和、變得溫煦的時候,黎陽高中校園裏的兩千棵白楊樹,就成了豫東平原上壹片格外引人註目的風景。
在河南省民權縣的許多人心裏,那片在沙土地上挺拔生長著的白楊樹,正在不斷昭示著壹種嶄新的希望。在他們心裏,早上從那片白楊裏傳來的瑯瑯書聲,仿佛是人間最為美妙的聲音,是飽含春意的旋律,令他們傾心;夜晚的時候,他們常常註視那片白楊中的四層高樓,教室裏明亮的燈光,會消釋他們勞作壹天的疲勞,給他們的心中註入暖意、帶來慰藉……1999年春天,原在北京九中教書四十多年,本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民權籍老教師丁傳陶,經不住鄉親們的懇勸,也放不下家鄉的教育,懷著濃濃鄉情,邀請幾位北京同行,揣著他們東奔西走籌措的錢款,來到民權這個貧困縣,與當地的朋友們,在這片沙荒鹽堿地上興建校舍。當“黎陽高中”在豫東平原上出現的時候,他們的心裏有了更清晰的目標、更強烈的願望:在這塊養育過大哲學家莊周、文學家江淹,曾經擁有過“黎陽書院”的土地上,黎陽高中將努力為那些家道艱難者創造條件,給面臨輟學的人提供幫助,讓他們重新擁有學習的機會,重新樹立起人生的信心。
伴隨著黎陽高中的悄然誕生,校園裏,種下了壹行行平凡而挺拔的白楊樹,也走進了壹個個質樸而勤奮的高中學生。白楊樹因為有了紮根的土地,才有了在春風裏萌發新芽的可能。於是,他們在夏日的陽光中灑下屬於自己的綠蔭,在秋天的清風裏吟唱充滿激情的歡歌。在面積達五十四畝的黎陽高中校園裏,每壹棵白楊樹,都以自己新的生命歷程,見證了這裏每壹天的變化,記錄同學們的進步,也感受了許許多多難以言說的情誼。
那些已經從講臺上退下來的老教師們,放棄安享晚年生活的輕閑,在這裏重新燃燒自我,為同學們點燃人生新的希望,引導他們走向美好的前程;來自北京文化界人士的關愛,不僅讓那些受助者得以安心學業,還使更多年輕的心感覺到了被關心的溫暖,獲得了傾心課業、努力求知的動力。正是這樣,校園裏才沒有了喧囂的浮躁氣,沒有了洶洶的時髦風,同學們坦然地過著樸素而緊張的生活,在每壹個黎明的曙色裏,在清亮的雞鳴聲中,他們都早早地走出宿舍,在寬闊的操場上、在筆直的白楊樹下,用心地翻開每壹個全新而充實的日子。學生們的刻苦自強,讓老師們深深感動,也使他們變得更加精神煥發。置身這樣的情境當中,老師們心裏不單單有了欣慰,而且有了新的生命激情。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心與心的全面溝通,成為這個樸樸實實校園裏最動人的亮色。
時光匆匆,最初在校園裏種下的白楊樹,已經紮下了深根,樹幹粗壯,枝葉繁茂,逐年新種的小苗也在茁壯成長。同樣,黎陽高中的第壹批壹百三十五名學生已經完成學業,在2002年的高考中,有壹百三十三人的成績達到大、中專及高職學校的錄取線,有的甚至進入了重點大學。那些原本面臨失學的農家子弟,就像校園中的白楊樹壹樣,在這裏有了壹片重新紮根、生長的土地,他們才能夠獲得知識的滋養,得到不斷的進步,從而擁有更寬廣的世界,進而使個人命運得到改變。
校園裏的白楊樹,在春天的陽光下輕輕搖動,枝上的新葉洋溢著生機。在春潮湧動般的讀書聲中,每壹棵白楊樹都那樣挺拔向上,展示著壹種自有的生命景觀,並盡情舒展出壹種走過了冬季的從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