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有哪些救國歌曲?
這個時期是從清末鴉片戰爭開始的。經過壹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統音樂和從歐洲傳入的西方音樂交織了壹百多年,但音樂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民主和科學的基礎上的。傳統音樂首先以革命民歌的發展為熱潮,如反映太平天國革命的洪秀全起義,抗議沙俄入侵的強制搬遷歌,以及揭露五四時期軍閥背叛祖國、鎮壓人民的堅忍與苦難人民等都市曲調。在紅色根據地、邊區、解放區,革命歌曲更有優秀傳統,如田心順、刺繡等。京劇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的形成影響了全國,出現了、以及後來的梅蘭芳、程、和周。各種地方戲,評劇,越劇,楚劇等。也取得了快速發展,而民族器樂的特點是出現了各種民間器樂俱樂部,如“田蕓學會”和“大同音樂俱樂部”。這反映出民族器樂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民俗活動基礎。這壹民間音樂活動的特點造就了許多優秀的民間藝人,花(盲人)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此外,各種鋼琴譜、琵琶譜的編纂出版也有所增加。雖然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可以追溯到元明時期,但作為壹種文化形式,影響中國的應該是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運動。當時,梁啟超、沈心工、李淑萍等維新派知識分子主張向歐美和富國強兵學習。學校音樂歌曲作為學生的音樂教材,重點宣傳愛國反帝,擁護共和主義,學習歐美科學文明,如《中國男人》、《體操-軍事演習》等。這些音樂歌曲不僅在學校傳播,而且在各行各業都有廣泛的影響。這些歌曲大多借用外國曲調填詞,有的根據自己的曲調填詞,有的創作曲調。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中國開始傳播西方音樂,改良中國音樂,成立了壹些音樂學會,如“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中國美育學會”、“中國音樂改良學會”等。專業音樂教育最初就是在這些音樂社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0世紀20年代,蕭在上海創辦國立音樂學院,開始了正式的專業音樂教育。小尤美厭惡血腥,壹生致力於中國早期的專業音樂教育。五四時期,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作曲家趙元任是中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之壹。他註重民族語言音調和歌曲音調的結合,善於吸收傳統音樂的營養,寫出了《賣布謠》、《教我如何不去想他》等作品。民族音樂人劉天華通過學習西洋音樂,探索提高中國音樂的途徑,創辦了“中國音樂提高學會”,創作了《光明行》、《空山鳥》、《病中歌唱》等二胡獨奏作品,並將二胡納入專業音樂教育課程。黎錦暉創作了大量的兒童音樂劇,如《小畫家》、《麻雀與兒童》、音樂劇《可憐的秋香》等,也是中國新歌劇創作的早期探索。作為中國第壹代音樂學家,王光祈為中國音樂史和比較音樂學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黃自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他為鞏固和提高專業音樂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培養了劉雪庵、江定仙、賀綠汀等壹批專業音樂人,他創作的《玫瑰三願》、《南鄉子》等藝術歌曲至今仍回蕩在音樂會舞臺上。他還創作了中國第壹部清唱劇《長恨歌》。這壹時期專業音樂的發展以歌曲為主要體裁,器樂相對較弱。但在器樂民族化方面也有壹些不錯的作品,如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羊人的短笛》、的鋼琴曲《花鼓》、馬思聰的小提琴曲《內蒙組曲》、凱爾的管弦樂《陜北組曲》、華的民族器樂《春江花月夜》、的《二泉映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