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參演的大多是留守兒童和貧困地區的孩子,很少接觸合唱,因而整場合唱中不無瑕疵,尤其是少兒合唱團的音準問題著實令人堪憂。
譬如第壹位小盆友領唱《我和我的祖國》時,聲音幾乎是從穆朗瑪峰坐著滑梯直奔東海,然後又從渤海灣直翔漠河,再從漠河壹路直沖下海南!倒是叫人真正領略到祖國的幅員遼闊並會意腦補到大好河山!
後面由本臺晚會藝術總監周躍峰老師指揮的合唱部分倒是圓滿,臺上臺下歌聲聯成歡騰壹片!低頭細思,少兒合唱真是壹個字:難!
自去年受閨蜜之托,帶了壹個少兒合唱團以來,除了第壹天報名時來齊了人外,其余上課時間都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場面。小朋友人到不齊,聲部無法均衡統壹,排練就很難繼續下去。即便勉強排練,那也是“不道愁人不喜聽,石破又天驚”!是以壹個學期只排練了三首歌曲,竟還是唱得磕磕絆絆,實在有礙視聽觀瞻。
看著舞臺上小朋友們可愛的模樣,著實可愛得緊,可聽到那極不和諧甚至有些難以忍受的跑調走音的音律,真恨不能馬上起身掩面離去。轉而壹想,她們只是貧困地區的少年,便仿佛能化解壹切驚險似的,繼續靜心觀看。
其實很佩服德清公益基金會的發起人,想到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做點實事,讓童聲照亮童心。只不過,現代社會大概都受了快餐文化的影響,凡事都求速成。殊不知,藝術最來不得速成,只能慢火細煨,方能熬出最美的高湯好菜。
試想,若能等這些孩子們的合唱排練得更和諧、優美、圓熟壹些,再奉獻到眾人面前是否會更好些呢?到那時,人們驚嘆的不光是孩子們純凈的精神世界,更會贊賞孩子們精湛的聲樂演技,豈不是錦上添花之事?!
在整場演出中有兩三個合唱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壹個是沈加林老師指揮的車前子合唱團演唱的《雪花》及《車水號子》,另壹個是易松老師指揮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及《敕勒川》。他們的聲部統壹,聲音有張有弛,頗有代入感。既能演繹細若遊絲的弱音,又能表現張力十足的強勁動感,聽完後著實耐人尋味,仿佛壹忽兒置身在洋洋灑灑的冰雪世界,壹忽兒又置身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蒼穹下。
聽壹場好的音樂,總會令人有蕩氣回腸之感,那是所有美味佳肴都不能替代的精神食糧。所謂三月不知肉味,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罷?只可惜,就是量少了點!
我已加入“維權騎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權保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