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各地過春節習俗

各地過春節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4.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壹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春節食俗

吃年糕,吃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壹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壹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過年。

10..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賣癡呆詞》

(唐)範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裏相思壹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壹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壹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壹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壹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壹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

壹..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壹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妳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裏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裏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壹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撚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裏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裏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壹個陌生人到妳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裏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壹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妳家串門或看望妳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妳,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壹點在裏面或換壹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彜 族

彜族火把節,也就是彜族年。彜族人的眼裏,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壹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彜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壹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壹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壹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壹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壹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壹律禁止的,不過自壹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壹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壹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壹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壹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壹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壹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壹。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給竈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竈糖,說是用糖糊竈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壹澳門人家的竈頭見過壹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壹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壹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裏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壹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壹樣的習俗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壹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壹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壹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壹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壹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壹年中,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壹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壹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壹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壹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壹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壹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壹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壹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壹.布依族:姑娘搶挑第壹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壹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壹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裏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裏壹般裝有壹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裏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日裏,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壹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壹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壹番情趣。除夕晚上,壹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壹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裏有人外出,也要空出壹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壹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壹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壹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壹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壹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壹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壹般是由兩個村莊***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彜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彜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壹漢字“王”,頸上掛壹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沈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壹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壹年壹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壹年比壹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壹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壹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壹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壹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壹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紮的花朵,表示對它壹年貢獻的敬意。還餵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