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如下:
《紅旗頌》采用了主題貫穿發展的奏鳴曲式結構。該曲前奏部分的小號動機顯然來自《義勇軍進行曲》,將聽眾帶回到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升旗儀式那令人激動的時刻;
呈示部的第壹主題也可被稱為“紅旗主題”,這是壹個典型的頌歌主題,具有跌宕起伏、舒展豪邁的氣概,仿佛是人們仰望紅旗冉冉升起之時,內心湧動的激動與澎湃;雙簧管與大提琴先後奏出的第二主題深情委婉,如歌的旋律似潺潺流水般滋潤著聽眾的心田,又像是作者在表達對已故至親的無盡思念;
展開部雖然來自“紅旗主題”,但在節奏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成為壹首機智果敢的進行曲,仿佛能夠看到在紅旗的引領下,革命者們奮勇前行時沈著剛毅的臉龐;再現部雖然只出現了“紅旗主題”,但國歌動機的加入不僅使音樂風格保持統壹,也高度概括了整部作品的頌歌主題。
擴展資料:
1965年,上海市為舉行“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開始公開征集演出節目。當時,主辦方在挑選各單位報上來的初選節目時,認為其中主旋律作品數量不夠,質量不高。於是,賀綠汀、丁善德、孟波、黃貽鈞等音樂人,點名將創作任務交給呂其明。
為了創作好該曲,呂其明在壹周時間內,輾轉思考,他試圖尋找壹個表現“紅旗”主題的切入點。在構思和創作的過程中,被捕入獄英勇就義的父親、慷慨赴死前赴後繼的先烈、開國大典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如同電影畫面般浮現在呂其明的腦海中。
最終,他完成了該曲的初稿。創作過程中,呂其明認為要尊重中國老百姓的欣賞習慣,因此將創作重心放在旋律的表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