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貴州省習水縣永安鎮旅遊資源和農業生產是什麽?

貴州省習水縣永安鎮旅遊資源和農業生產是什麽?

永安鎮位於習水縣東南面,離縣城(經二郎)約60公裏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6°,北緯28°。東鄰二裏、南與仁懷以桐梓河為界、西至二郎、北與桑木良村接壤。全鎮總面積為105平方公裏,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82個村民組,5546戶28057人,以漢族為主,雜居少量苗族。全鎮地勢南北兩端為狹長山脈,中部以丘陵為主,土壤主要以黃壤土、水稻土為主。地勢海拔差別大,立體氣候明顯,鎮政府所在地海拔為940米,全鎮最高海拔1536米(麻窩頂)、最低海拔450米(幹溪溝),平均海拔在850—900米。鎮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鉬礦、石灰石,另外還有重晶石、瑩石、鉛鋅礦等。

倒栽洞位於永安鎮永和村,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溶洞。顧名思義,“倒栽”即從洞口進入洞內後通道壹直垂直向下,仿佛要整個人身體倒栽著才能進入。行至距洞口約15米,便地勢平坦,溶巖與洞內潺潺的流水融為壹體,在點點亮光的照耀下,營造出壹幅幅形態各異的溶巖畫,有的像春天破地而出的石筍素描、有的如層層相疊的石礁油畫、有的似光滑圓潤的石蛋水彩、有的仿佛壹片簡筆勾勒的石林。穿過壹道道石門,從洞口行至洞穴中央約400米,洞內猶如恢弘的音樂大廳,氣勢磅礴,洞頂平均高20米,洞底達3000平方米,面積可與6個籃球場大小相當。此外,遼闊的洞底中央還豎立著姿態萬千、粗細不壹的石筍若幹,周圍的石墻又鑲嵌著10余個大小不壹的分洞穴,造型千奇百怪,給人“洞中有洞,洞中有巖,巖中有水”之美感,猶如進入壹個石 爛泥槽休閑避暑區位於政府所在地北面,距集鎮8.5公裏,交通十分便利,永安經潤南到習水公路橫川而過,通往小崗、天橋、潤南、永和的通村公路由此分支而去,該區海拔在1395—1528米,是鎮域範圍最高的地方,由小崗、天橋、潤南三村交匯而成,有巖、有洞、有水、有林,是聚休閑、娛樂為壹體的天然避暑區。刻的仙境,所有遊覽過倒栽洞奇觀的遊客無不嘆服它的鬼斧神工和巧妙自然。楊家園庫區位於永安鎮南面,距政府所在地15公裏,東接二裏鄉,南接仁懷市,北接二郎鄉,永安鎮團結村、大坪村和白鹿村諸多山峰聳峙於庫區北面壹線。兩岸亙連的青山上,片片簇簇的林木倒映於碧波萬頃的庫水之中,晶瑩澄澈的滿庫碧波,被藍天白雲和飛掠的鳥影襯托,使得水光浮翠,兩岸增彩。庫區裏有魚類水族20余種和水鳥10余種,魚兒遊弋,鳥兒低掠,頗有妙趣。水庫裏庫叉較多,環境優美。水庫的大壩全長200余米,高近200米,頗象巨石橫跨湖面之上,極有氣勢。壩頂的古典式亭廊又給人提供了登壩遠望的好場所,使得滿庫美景盡收眼底。永安鎮地處習水東南面,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資源各具特色,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近年來,永安鎮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農業區域化布局生產,按照“科技興農業,因地調產業,改良壯牧業”的農業發展思路,建立起了花椒(青)、有機紅糧(紅)、油厚樸和核桃(綠)、苕粉絲加工(褐)、生豬養殖(白)“五色農業”為主要支柱的特色產業,農業經濟格局凸顯,形成了具有壹定規模的花椒、紅糧、油厚樸、核桃、粉絲加工等示範基地,促進了農民快速增收致富。

萬畝花椒——種出永安“雙贏之花”

花椒是永安鎮黨委、政府經過充分調研後選擇的產業發展項目,是“十二五”時期實施的主要產業之壹。2011年全鎮8村種植花椒11000余畝,按照永安鎮花椒產業發展思路,通過三年時間,每年新增花椒10000畝,到2013年實現種植花椒30000畝以上,形成“全鎮發展花椒、幹部重視花椒、戶戶種植花椒、群眾家家受益”的發展氛圍。

在產業發展中,堅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實現公司與農戶的“雙羸”。由公司出苗出技術,農戶出地出勞力,銷售生花椒時,公司入戶收購,按“二八”分成,即公司占20%,農戶占80%,建立“風險***擔、利益***享”聯結機制,以降低花椒種植戶的風險,保障種植戶的經濟利益。

“政府花椒產業發展的路子就是好,不僅讓咱老百姓賺錢有了保障,而且還帶動了產業的發展。”天橋村中山組村民陳明祥高興地說。其中山組組長汪自海算了壹筆賬:在這些貧瘠的山坡裏種花椒壹年,相當於種3年的小麥或青稞!實實在在的效益調動了農民種花椒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永安花椒種植的規模化和產業化。

此外,永安鎮目前森林覆蓋率僅為18%,根據林業部門測算,種植10000畝花椒能提高森林覆蓋率6%,到2013年,全鎮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6%。黨政領導大力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經營、合作種植等形式種植花椒,鼓勵農戶大力開墾荒山荒坡種植花椒,真正讓荒山荒坡變“金山銀坡”,既改善生態,又增加農民收入。

有機紅糧——紅動永安“特色品牌”

“水稻壹公斤大概賣到兩元錢,畝產壹般1000斤,紅糧壹公斤可以賣到6.2元錢,畝產至少有500斤,這樣算下來,壹斤紅糧可以買到接近壹斤半水稻,還不包括國家相關的紅糧惠農政策補助。今年我家種植了5畝多紅糧,純收入可以達到7000多元。”糧農鄧世勇笑呵呵地對鎮上的幹部說道。2011年,永安鎮8個村全部建設了有機紅糧示範園,形成了連片示範的紅糧基地。據統計,全鎮紅糧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產量突破350萬斤,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永安的“半邊天”也因為紅糧的生產而 “紅”起來。

產業結構的調整,過去的雞肋變成了現在的香餑餑,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高漲,為擴大紅糧種植面積,促進農民增收,永安鎮因地制宜,決定實施“保八爭十”政策,即在保持8000畝紅糧種植面積基礎上,繼續擴大全鎮紅糧面積,爭取2012年全鎮面積突破1萬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提高紅糧種植效益,確保紅糧豐產豐收,永安鎮還加大對紅糧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力度,采取四定(定點、定人、定田、定任務)的措施來搞好技術指導。同時準備成立有機紅糧生產合作社,使永安的紅糧產業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產模式,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積極性,以實現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種植紅糧的良好局面。

油厚樸、核桃——栽出發展“後期之秀”

據《藥性論》記載:主療積年沈氣,宿食不消,去結水,消化水谷,止痛之功效。可見油厚樸藥用價值極高,市場前景廣闊。自2007年起,永安鎮就將退耕還林、水土保持、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與油厚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整合項目資源,使油厚樸產業的發展有了穩定的扶持政策。目前,小崗村、天橋村建設成3000余畝油厚樸示範基地,昔日的“荒山”變成了現在的“金山”,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核栽庭前眾人知”,長久以來,農村庭院前後土地由於疏於管理,導致大量土地閑置。永安鎮政府立足鎮情,以“發展庭院經濟,建設核桃品牌”發展思路,在楠木、白鹿、大坪等村栽種5萬余株“8158”優質核桃,5年後即可掛果,可以實現產值100萬元。“庭院前後栽核桃,山土田地種紅糧”成了本地村民壹條種植定律。隨著對鎮情的不斷深化認識,永安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民改變種植觀念,逐步把核桃由庭院向山區拓展,建成白鹿、小崗500畝核桃示範基地,畝產值可達到6000元。目前,天橋村、小崗村廣袤的崇山峻嶺,荒山荒坡均有婆娑的核桃樹,核桃栽種規模已由零星種植向規模化發展,管理由粗放向規範化基地發展,永安發展核桃產業在觀念、方式、數量、質量上實現質的飛躍。

紅苕粉絲——產品加工“天時地利”

廣大農村具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但缺少深加工。以小崗村為例,壹戶平均種植3-4畝紅薯,全村壹***種植有1000多畝紅薯,但現實的狀況是,村民種植的紅苕大部分被當成初級飼料餵養牲畜了。沒有對其進行深加工。而把紅苕加工成苕粉絲,可以大大提高紅苕經濟附加值。據了解,紅苕在本地只能賣2-3毛錢壹斤,而苕粉則能賣2-3元錢壹斤,另外,加工粉絲過程中留下的紅苕渣可以餵養牲畜,從而可以形成壹條特色農業產業鏈。

為實現這壹目標,鎮政府緊緊抓住“三個接近”,即接近原材料地、接近遵赤高速公路、接近興隆煤礦市場的區位優勢,按照“誰承包,誰組建、誰受益”的原則,建立了白鹿粉絲專業合作社,使永安的農產品加工走上了“基地+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提升了紅薯的經濟附加值,使農民充分受益。

生豬養殖——養鼓農民“錢袋子”

白鹿村向家山組生豬養殖大戶向天權,利用鎮出臺的產業結構調整優惠政策,2007年投資2萬元,在村南建起占地2畝的生豬養殖場,建豬舍8間,並從外地引進優良生豬3頭,進行繁育飼養。遇到疑難問題,他就邀請畜牧獸醫技術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並訂閱了《種養新技術》、《中國畜牧獸醫報》等多種報刊,使養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現存欄母豬4頭,仔豬30頭,年出欄生豬20余頭,年純收入達到2萬余元。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向家山組20戶均50頭以上的畜牧養殖小區2個,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生豬養殖是畜牧發展的主導產業。2010年全鎮生豬存欄已達到13561頭,戶均產值3000元。同時,鎮黨委、政府積極幫助養殖戶貼息貸款近50萬元,建立了20戶人均50頭畜牧養殖小區5個,年產外三元仔豬500頭以上仔豬場3個。目前,以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豬養殖模式已初見成效,同時,在相關部門技術人員的輔導下,永安鎮充分發揮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全鎮生豬養殖正朝著“豬—沼—糧”特色農業方向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