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獨奏曲。 原為江南民間樂曲《梅花三弄》,與琴曲《梅花三弄》同名異曲。《三六》可能是該曲第三段《三疊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諧音。樂譜最早載於1895年李芳園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曾以絲竹樂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廣泛流傳。在評彈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為開場音樂演奏,故稱《彈詞三六》。經項祖華改編為揚琴曲。全曲***分十壹小段,合頭段落在曲中反復穿插出現五次,構成循環體的結構特點。樂曲旋律活潑流暢,表現出熱烈歡快的情緒。
揚琴名曲2、倒垂簾
是壹種旋律進行手法。即旋律進行由高而低,順勢而下,流暢委婉,猶如珠簾垂落,壹般用在結束句。樂曲《倒垂簾》以倒垂簾旋律手法命名,並運用於整首曲子。高低音階,錯落有致地響起,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這種手法也在民族民間器樂曲中運用。
揚琴名曲3、海峽音詩
揚琴協奏曲。 茅匡平、項祖華作曲,樂曲生動描繪了綺麗、富饒的寶島——臺灣之風土人情,表現了島上人們勤勞樂觀開拓進取的性格,構成了壹篇錦繡壯麗又氣質恢弘的民族音詩。
揚琴名曲4、歡樂的火把節
劉希聖作曲。壹年壹度的火把節是彜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這天晚上,人們紛紛點起火把盡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歡樂的海洋,青年男女們也借此互訴衷揚。樂曲描繪了這壹動人的民族風情,具有彜族風味的主題極具動感。樂曲的旋律從輕快到熱烈奔放,展示了人們手擎火把載歌載舞的情景,時而溫柔輕捷、時而優美明朗的曲調,猶如青年們的綿綿情話。結尾時強烈的節奏酣暢地描繪出狂歡的場面,讓聽者不禁沈醉於節日的喜慶之中。
揚琴名曲5、歡樂歌
江南絲竹合奏曲。是明、清時期流傳在江南的曲調,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變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後的演奏方式,在江南絲竹樂曲中壹個創新。樂曲旋律明快流暢、起伏多姿。結構富有層次,由快而慢,漸次高漲,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樂曲采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母曲《歡樂歌》發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為末段,構成了A—1A—2A的變奏體結構。放慢加花是將母曲的結構成倍地擴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與母曲具有壹定對比的新型曲調,若不仔細分析,很難辨認其淵源關系。這是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壹種旋律發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壹。
揚琴名曲6、林沖夜奔
題材選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及其同名折子戲,作者以具有民族氣質和中國特色的音樂思維方式,生動地闡述了《水滸》英雄林沖蒙冤落難,怒火滿腔,頂風踏雪、戰勝險阻,夜奔梁山的故事。樂曲前部分節奏較慢、自由舒緩,低音區和高音區的旋律交替進行,猶如嘆息和悲憤交加,接著轉入較快旋律,呈現出林沖惶恐不安的焦躁心理;樂曲結尾緊湊而堅定,表現出林沖最後突破重重險阻,滿懷信心地奔向梁山。
揚琴名曲7、霓裳曲
據流傳於浙江壹帶的傳統樂曲改編而成,音韻典雅優美,柔婉悠遠,饒有古風。揚琴運用了“曲直兼濟、縱橫交織”的演奏技藝,配以簫、箏、鋁板琴、鋼片琴、碰鐘等樂器伴奏,達到了引人入勝的境界。主題在變化重復時,每壹段首尾保持不變,而在中間將主題展開衍生,或引進新的音樂材料以擴充,主題音調貫穿全曲,給人印象深刻。樂曲音調典雅靡麗,節奏有古代舞曲特征,令人聯想月宮嫦娥起舞的意境。
揚琴名曲8、思鄉曲
以如歌如訴的旋律表現出遠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所懷的思念之情。樂曲壹方面不斷賦予主題新的形象,另壹方面又具有感情遞次高漲的作用。樂曲的高潮除了音調變化外,在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具有明朗的氣息。最後樂曲以簡短的結尾結束,使人回味無窮,讓思念之情久久回蕩著……陶醉於美麗的景色之中,流連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轉動聽、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麗、曲調優雅純凈,悠然從容之中呈現了壹派詩情畫意。
揚琴名曲9、蘇武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