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怎樣創建以幼兒為本的用餐文化

怎樣創建以幼兒為本的用餐文化

用餐環節是幼兒壹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但在許多幼兒園,幼兒用餐環節還存在著不合理、不科學的定式與習慣,主要表現在:分餐時間過長,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較長;進餐氛圍壓抑,忽視幼兒禮儀及習慣的培養;餐後剩菜剩飯多,收拾、整理有待加強,等等。改革幼兒園就餐文化,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已迫在眉睫。

自助式分餐提升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園分餐,往往是壹名專任教師管理孩子,另壹名保教人員給孩子分餐。有時,也會選定幾名能幹的值日生,協助保教人員分餐具、分餐,但大部分孩子是在另壹名專任教師的指導下,念念兒歌、聽聽故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提供有利於幼兒生活自理的條件,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在這裏,保教人員只給個別幼兒搭建了自理、服務平臺,而且是在這些幼兒原先的基礎上不斷重復,在能力上很難有實質性發展。因此,在分餐環節,保教人員不妨以組為單位,指導孩子踐行自助餐式分餐方法。

在幼兒園裏,每逢節慶活動或親子活動,時常推出“自助餐”活動。孩子會在提供的各類美味的食物中,用公筷或公勺,挑選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將其夾到自己的碗裏,然後回到座位上慢慢吃,而且盡量做到要吃多少拿多少,很少浪費。可見,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助取餐的能力,而且他們對該自助餐的形式很喜歡、很向往。

實行自助式分餐管理,讓孩子人人動手,按需要自己取用餐具和確定用餐量。在自助餐式分餐中,保教人員可將飯、菜、湯分別盛在大碗裏,分到每壹大組後,孩子拿取自己的餐具,開始自主分餐。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座位。當孩子因座位發生沖突時,可以遊戲的形式解決,比如,大班采用“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勝者入座,或讓孩子自主協商;中班讓孩子比身高、體重,高的、重的讓給矮的、輕的;小班采用摸獎的形式,以遊戲為契機,孩子更樂意接受。為避免孩子自助取餐時擁擠,保教人員可以巧妙介入壹些提示,比如,大班:今天先單數後雙數,明天先雙數後單數;中班:1-5號在第壹大組領取,6-10號在第二大組領取;小班:先女孩子再男孩子等,根據年齡適宜提議並靈活變動,這樣在提升孩子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傾聽能力、專註力。

孩子自主分餐,要遵循壹定的禮儀要求:用公筷或公勺把食物夾到自己的碗裏,而且要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浪費。在拿取的時候,也要提醒:不要將飯、菜弄到桌面、地面上。值得壹提的是,由於孩子在壹個月內,每天吃的菜幾乎不同,剛開始,孩子拿取的食物量可能難以把握,保教人員可以試著盛壹份給孩子看看,也可以說得更具體壹點,如什麽菜可以拿兩勺,促使孩子能大致控制拿取的“量”。

以往,保教人員在分餐中,壹般都是服務者,忙著分食物。實行自助餐式分餐後,保教人員只負責分發以組為單位的食物,甚至壹段時間後,可以讓組內能幹的幼兒嘗試該工作,之後可以更多地關註並指導孩子自助分餐。保教人員可以在仔細觀察中,針對發生的問題努力改進、優化分餐環節。

優化環節管理讓幼兒快樂進餐

壹般來說,當胃口好、吃得快的幼兒吃完第壹份,上前讓保教人員添飯、添菜時並不說話,只是將盤子遞過來,當保教人員問“要什麽”、“要多少”時再回答,說完就拿著飯菜走向位置。對於那些年齡小、自理能力弱的幼兒,保教人員則上前“餵飯”。這些幼兒在餵飯中勉強吃著、嚼著,絲毫沒有快感。

在傳統的進餐活動中,保教人員更多關註的是幼兒有沒有吃完分發的那壹份飯菜,有沒有將飯菜掉到地面上,而其他諸如幼兒用餐情緒及禮儀等則被忽視了。壹日生活各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展契機,保教人員應全面關註幼兒,了解和尊重幼兒進餐中出現的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協調發展。

首先,創設整潔有序、愉快安靜的進餐環境,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進餐情緒。有研究指出,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的音樂能增加腸胃蠕動和消化腺體的分泌。為了讓孩子感受進餐時的快樂氣氛、增進食欲,進餐時可以播放節奏舒緩、音量不大的輕音樂,如“寶寶吃飯音樂”,音量壹般控制在50分貝左右,這是適合於人體功能的音量,其原則是讓孩子聽到音樂後不是嫌煩,而是出現輕松舒適的感覺。這些音樂能放松情緒,而輕松的情緒又能作用於人體的下丘腦,從而促進食欲。

其次,在菜質上用功,增加吸引力。食堂在訂菜的時候,要事先醞釀菜的搭配。接著,食堂人員在具體操作時,要在了解、知曉菜的搭配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加工、烹調,提升菜的色、香、味。為了進壹步提升菜的質量,還可以邀請家長品嘗夥食,讓家長成為幼兒園夥食的監督者,不斷地提升和改進菜質。

再其次,在時間上改革,增加靈活性。在幼兒園,午餐時間壹般從中午11點開始,這是定點。但不是寄宿制幼兒的早餐,就不是統壹定點的,這對幼兒中餐的攝入量是有壹定影響的。對此,可以將幼兒上午的點心安排在兩個時段,分批合理安排,間接推進午餐的攝入。

最後,在目標上細化,增加達成度。餐中禮儀、習慣涉及的環節及各環節達成目標應該具體、明確。如在“衛生”方面,涉及環節主要有三點:洗手、擦凈、小插曲(打噴嚏、咳嗽)。那麽這些環節對應的達成目標都應是比較具體的。在洗手環節,其對應的達成目標主要有兩點: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不推不擠;註意節約用水。又如在小插曲(打噴嚏、咳嗽)環節,其對應的達成目標是:背向餐桌,並用手或小毛巾遮住口鼻,並根據預設目標,循序漸進地達成各環節目標,凸顯幼兒午餐中的獨特價值。

支持並鼓勵幼兒參與餐後收拾

通常,餐後的收拾與整理都是交給值日生的,這個值日生是教師規定或選擇的。於是,原本人人可以幹的餐後收拾,變成了值日生的活。這種做法,忽視了大多數幼兒在收拾與整理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

首先,清潔工具自主選擇。借鑒區域遊戲的經驗,幼兒園不妨將幼兒用餐環境創設成壹個大的服務區域“大廳聚餐館”,並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心儀的操作材料。以往,保教人員整理、打掃的工具和幼兒的是壹個樣的,其高度、形狀都是適合大人的。因此,幼兒不能很好地把持、運作。為了讓幼兒愛上打掃,不妨從“清潔工具”為切入口,提供適合幼兒、為幼兒所喜愛的工具,如卡通兒童掃把、寶寶可愛小拖把、餐廳服務禮服、潔凈擦布等,這些材料可以是買的,也可以是保教人員、家長自制的,它們壹定程度上吸引著孩子。而原先成人使用的抹布可以讓後勤人員用,也可廢物利用,自制成拖把。

其次,整理規則自主協商。有了工具,怎麽做,還得有規則。規則從哪來?要靠師幼互商、同伴協商。面對開放、心儀的工具,很多幼兒開始自覺地擦桌、掃地、拖地,沒有監工和指揮,去找自己能幹的、喜歡的活幹。面對可能出現的混亂,保教人員要適時介入,引導幼兒思考,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碰撞,嘗試踐行自己的想法,在教師和同伴的建議、幫助下,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使得餐後整理變得井然有序。

再其次,整理結果自主評價。打掃、整理後的教室就是孩子們的壹個“勞動成果”。針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表揚、認可的心理,保教人員可帶領孩子們參觀、評價整理後的教室,給予孩子們極大的滿足感,提升他們再次打掃的欲望,推動其做得更好。為了提高打掃質量,還可以開展“最佳服務員評價”活動,讓幼兒代表進行評價。評價者先進行語言評價,之後再進行書面評價。在發展其語言的同時,還可以讓大家進壹步明確怎樣才能做壹個“最佳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