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聶耳的生日

聶耳的生日

1912年2月14日

聶耳(1912-1935)中國作曲家、音樂活動家。原名守信,字子義,壹作紫藝,乳名嘉祥,聶耳是他在上海的藝名。祖籍雲南玉溪,1912年2月14日生於昆明甬道街72號“成春堂”中藥店小樓上,壹個清貧的中醫家庭。父親聶鴻儀是玉溪人,母親彭氏是玉溪附近峨山的壹位傣族婦女。

1918年入昆明師範附屬小學,開始接受正規教育。聶耳自幼喜愛音樂,能敏銳辨別聲音,模仿能力特別強,能奏多種樂器,並對學習各種樂器到了癡迷的程度,常常天不亮就到城外練習演奏,直到深夜才回來。聶耳師從民間音樂家,學會了演奏二胡、笛子、簫、三弦琴、月琴、管風琴、曼陀林、手風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對許多傳統樂曲漸熟於心。為以後音樂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昆明秀麗的風光和豐富的藝術資源留給聶耳深刻的印象,在他後來創作的《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作品中,突出地表現了他那濃濃的鄉情。

1922年,聶耳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為該“學生音樂團”的活躍成員。1925年考取設在昆明省立第壹聯合中學的插班生。聶耳在中學讀書期間受到“五卅”運動和大革命風潮的影響,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組織“九九音樂社”,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他的處女作《省師附小校歌》,就是這個時候問世的。1927年秋,聶耳初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立第壹師範學校高中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這時他不顧反動派的迫害,積極參加地下黨領導的青年讀書會和音樂、戲劇演出,參與散發傳單等秘密活動,1928年秋天毅然加入了中國***產主義青年團,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在思想上、行動上從普通學生轉變為具有***產主義思想的進步青年。

1930年夏,聶耳在省立第壹師範畢業。因為在昆明參加過許多學生運動,為了躲避雲南地方當局的迫害,不得不離開昆明,取道越南、香港到上海,在“雲豐申莊”當店員。

1931年4月,聶耳以刻苦自學的成績和多項卓越的表演才能,考入了“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這段時間,聶耳除了參加演出、聽音樂會、聽唱片,同時自修鋼琴、和聲學、作曲法,還研究各地的民歌、戲曲,分析了大量的中外音樂名作,研究漢語的聲韻學、聲調的變化規律,並開始了他早期的音樂創作。後來,聶耳離開上海到北平。在北平,聶耳與左翼戲聯和音聯的同誌取得聯系,參加了他們組織的壹些活動和演出。他常在群眾性的集會上,演奏《國際歌》,聽眾隨著他的樂聲齊聲合唱。

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產黨。從此,聶耳成為壹名用音樂武器與敵人進行戰鬥的***產主義戰士。他積極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工作,並以“黑天使”為筆名發表藝術評論,抨擊靡靡之音,提出替“大眾吶喊”的主張。

1933年至1935年,是聶耳在上海活動的最後三年,也是他創作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三年。這期間,他創作了《開礦歌》(田漢詞,影片《母性之光》插曲)、《開路先鋒》(孫師毅詞)和《大路歌》(孫瑜詞)、《義勇軍進行曲》、《新的女性》、《畢業歌》和《賣報歌》等34歌曲。對勞動人民生活的深切體驗是聶耳的創作源泉。1934年,在為田漢編寫的《揚子江暴風雨》歌劇譜寫歌曲時,聶耳多次黃浦江邊聆聽搬運工人的勞動號子,終於創作出《打夯歌》、《碼頭工人歌》、《苦力歌》等四歌曲。同年,他為影片《桃李劫》的插曲《畢業歌》、《飛花屯》的主題歌《飛花歌》譜曲;為舞劇《回春之曲》中的《告別南洋》等作曲。聶耳是中國音樂史上第1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這些歌曲集中表現了工農群眾在舊中國階級壓迫下的苦難和反抗。

1935年,中國正獨自經歷著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殊死搏鬥,東北抗日義勇軍與日本侵略者已進行了4年的浴血拼搏,“挽中華於危亡之中”已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同呼聲。1935年3月,聶耳開始為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起來!不願作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仿佛聽到了母親的呻吟。同胞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愛國的激情在胸中奔湧,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不斷地產生,僅用兩夜功夫聶耳就完成了曲譜初稿。為躲避特務的追捕,身帶《義勇軍進行曲》初稿出國,在日本定稿後寄回上海。壹首表現了中華民族剛強性格,顯示了祖國尊嚴的革命戰歌誕生了。

《義勇軍進行曲》發表後,伴隨救亡運動的巨浪,抗日戰爭的烽火,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享譽海外,在全世界傳播開來。《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表現了中國***產黨人在民族危亡的重要關頭。堅持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張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廣闊胸懷,表達了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不可戰勝的意誌,也表現出世界壹切愛好和平人們的心聲。它的每個音符,每個樂句,仿佛都蘊藏著雷霆萬鈞之力。

《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和國國歌。

1935年4月初,黨組織得知聶耳有被國民黨逮捕的危險,且考慮到他有去國外學習的願望,於是通知他先去日本,再從那裏轉道去蘇聯。聶耳於4月中旬東渡後,受到中國留學生的熱烈歡迎,聶耳是抗日鬥爭的鼓動者,但對日本文化有渾厚興趣,於是計劃停留壹年。此間,他最後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把樂譜寄回國內,並在留學生聚會上演唱。同年7月,聶耳於暑假期間赴神奈川藤澤市鵠沼海濱,住在日本友人家中,天天練琴遊泳。7月17日,不幸溺水逝世,年僅23歲。

聶耳逝世後,他的生前好友張天虛收領了遺體,並在當地火化後帶回上海。1937年,聶耳的骨灰安葬於西山碧雞關旁,1980年5月又遷葬到西山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由楚圖南、光未然、徐嘉瑞等立碑,徐嘉瑞撰寫碑文。解放後,郭沫若為聶耳墓題了“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大字並撰寫了碑文。全文為:

聶耳同誌,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聲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然而宏誌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同之鵠的。聶耳同誌,中國***產黨黨員也。壹九壹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壹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面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後四年,壹九五四年二月,郭沫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