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簡述妳對廣東音樂的認識?

簡述妳對廣東音樂的認識?

地方器樂

廣東音樂是產生於廣州方言區的器樂品種,本世紀初發源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壹帶,風行國內外而享有盛譽和眾多的聽眾,其中常聽得到的有《步步高》,在很多電視節目上都有做背景音樂,如中央電視臺每年的《過年七天樂》等節目。它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古代,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養料,經過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廣東音樂在演奏上使用較多的裝飾間,各種樂器組合獨特的音色和風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類似板胡)、三弦、月琴、橫簫(笛子),稱為“五架頭”,又叫“硬弓組合”,獨奏多用琵琶或揚琴。20年代以後,改以高胡為主奏樂器,輔以揚琴和秦琴,俗稱“三件頭”,又稱“軟弓”。主奏或特性樂器是高胡,也稱粵胡、南胡。它與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細短。本世紀初,民間藝術家呂文成把二胡的外弦,從習用的絲弦改為鋼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時兩腿夾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廣東音樂是壹種標題音樂,結構上以簡馭繁。它以器樂的豐富音樂和寬廣的音域,以及表現手法的豐富多變,寫景、抒情、狀物,因而地方色彩濃郁,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廣東音樂擅長於生活小境的描摹,對傳統的生活情趣無不流露著關註。欣賞它,並不壹定要在其中發現重大的社會人生主題,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常常帶給娛樂的感受。

本世紀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間,廣東音樂創作曲達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傳於海內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簾》、《雨打芭蕉》、《賽龍奪錦》、《餓馬搖鈴》、《平湖秋月》、《步步高》、《鳥投林》、《禪院鐘聲》等。解放後,廣東音樂又有長足的發展,湧現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創作了壹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魚遊春水》、《春郊試馬》、《山鄉春早》、《喜開鐮》等。亦廣為流傳。

清代形成

廣東音樂是具有鮮明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的樂種之壹,於清末民初產生和流傳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壹帶,內容很廣,包括粵劇和潮州音樂、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藝等等,現在則專指絲竹音樂。

廣東音樂具有鮮明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的樂種,產生和流傳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壹帶,內容很廣,包括粵劇和潮州音樂、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藝等等。而我們現在所講的廣東音樂則專指絲竹音樂(小曲)。

在近代,廣東小曲盛行壹時,無論是戲曲伴奏、街頭賣藝還是婚喪喜慶都要演奏它,而這種樂隊演奏的樂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樂”、“座堂樂”。 廣東音樂的音響色彩清脆明亮、華美;旋律風格華彩、跳躍、活潑;樂曲結構多為短小單壹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廣東音樂的形成時期,它最初形成於清末民初(二十世紀始),發展迅速,不久即風行全國,在港、澳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壹帶流行著不少“過場”——“又名寶字,即絲弦樂隊當無唱曲時,各弦合弄之譜也”、“小調譜”,廣東音樂即在這些民間音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段時期使用的樂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國樂器,形制與板胡相同,約在明代就出現)、三弦、月琴、笛(或簫)組成,俗稱“五架頭”,又稱“硬弓”。

早期樂曲,音符較散,節奏也缺少變化,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新的特點,在曲調進行中加有多種裝飾音型,稱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暢優美,節奏活潑歡快。這段時期的樂曲是民間流傳的集體創作,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嚴公尚,是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此段時間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連環扣》、《倒垂簾》、《三潭印月》、《餓馬搖鈴》、《小桃紅》、《漢宮秋月》、《雙聲恨》、《雨打巴蕉》等。

傳承發展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廣東音樂的興盛時期,出現了呂文成、何柳堂等專業作曲家和演奏家,原來的“硬弓”樂隊也發展成“軟弓”。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持續發展。

20世紀20至30年代是廣東音樂的興盛時期,出現了許多專業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呂文成、易劍泉、尹自重等。約在1926年間,受江南絲竹影響,呂文成將二胡引進港、澳,並改用鋼絲琴弦,移高定弦,成為發音清脆明亮的粵胡(又稱高胡)。加入揚琴、秦琴,並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稱為“三件頭”,又稱“軟弓”。後來又在“三件頭”的基礎上加入洞簫、笛子、椰胡等絲竹樂器,樂隊有了擴大,大約在1930年左右樂隊才定型下來。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賽龍奪錦》、《鳥驚喧》、《醉翁撈月》、《七星伴月》;呂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獅》、《岐山鳳》、《焦石鳴琴》;尹自重的《華胄英雄》及易劍泉的《鳥投林》等。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音樂壹度限入低谷,出現了壹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兒》、何與年《私語》等。

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音樂工作者對廣東音樂進行搜集、整理,並對廣東音樂的和聲、配器等方面進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樂譜,創作並演出了大量優秀曲目,如陳德巨的《春郊試馬》、林韻的《春到田間》、劉天壹的《魚遊春水》和喬飛的《山鄉春早》。

廣東音樂目前所用的樂器有高胡、揚琴、秦琴、洞簫、大阮、中胡等,以高胡為主奏樂器,其中“滑指”是廣東音樂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綽”、“大綽”、“小註”、“大註”、“回滑”等。主要弦式有合尺調(定弦為52)、上六調(定弦為15)、乙反調(定弦為37)、士工調(定弦63)工乙調(定弦37),各種不同的弦式表現不同的情緒。

優秀曲目

《雨打芭蕉》是早期優秀樂曲之壹。樂曲以流暢明快的旋律,表現了南國生活的愉悅情緒。曲調運用頓音、加花等技巧,描寫打在芭蕉上淅瀝的雨聲、芭蕉在雨中婆娑搖曳的形態以及人們旱熱逢雨的歡樂。

《餓馬搖鈴》為何柳堂傳譜,原以琵琶為主奏樂器,後改弦樂主奏。樂曲以不穩定的節奏和采用頓音等多變的音型,突出運用si、fa兩音級,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餓馬搖鈴的形象。

《平湖秋月》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他曾於金秋時節暢遊杭州,觸景生情,創作該曲。曲中表現了作者對西湖秀麗景色的感受,曲調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間音樂,又有廣東音樂的風格,它是中國器樂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壹。

《龍飛鳳舞》,民俗節日中挑著龍燈耍戲的長龍,每每成為中國人對新氣象的呼喚。龍鳳呈祥,是中國人民心目中對美好事物的象征。樂曲的主題音調采用切分節奏,富有極強的推動性,頓挫有致,若舞者的步態,前邁後撤,輾轉騰挪。小鑼的清爽音色,嗩吶的聲聲鳴唱,彈撥樂器的整齊節奏,***同造成了歡樂的氣氛。

《漢宮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國傳統器樂作品,有不少在長期的流傳和改編後,與原來的曲名相差很遠。《漢宮秋月》原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將哀怨之情盡掃。在原傳自北曲的旋律主幹上,大量加入了廣東音樂語言的細微裝飾性華彩,從而使北曲的剛勁綿長,變為粵曲的細膩輕爽。

《漢宮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國傳統器樂作品,有不少在長期的流傳和改編後,與原來的曲名相差很遠。《漢宮秋月》原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將哀怨之情盡掃。在原傳自北曲的旋律主幹上,大量加入了廣東音樂語言的細微裝飾性華彩,從而使北曲的剛勁綿長,變為粵曲的細膩輕爽。

臺山八音

臺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臺山的"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壹,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歷史。明清之時,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太平天國運動後,八音班實行變革,將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後,臺山市的廣東音樂活動納入城鄉文化室的範疇,成為文化室的活動項目。目前全市有壹百二十多個廣東音樂活動組織,遍布城鄉。

文化瑰寶

作為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廣東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深深植根於嶺南民間。這壹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如今也面臨傳承和發展的問題,保護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