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壹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壹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壹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壹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壹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壹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妳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壹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壹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壹,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月光”鋼琴奏鳴曲、“悲愴”鋼琴奏鳴曲”、莊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