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的意思是古代的楚地漢族民歌。
楚歌,古代的楚地漢族民歌。帶有鮮明的楚地文化色彩,秦末漢初最為盛行。楚歌在漢代十分流行。項羽的絕命之作《垓下歌》和劉邦的還鄉之作《大風歌》均為楚歌的代表作。
歌謠簡介
放眼兩漢,楚歌不歇。劉邦除了《大風歌》還有《鴻鵠歌》;漢武帝創作《秋風辭》外還作了《瓠子之歌》;漢昭帝吟出《黃鵠歌》;唐山夫人留下《房中祠樂》;李陵寫下《別歌》?
就楚歌的文字內容來看,其特點是多用楚聲“兮”字,在句式上橫仿楚辭,以七言、四言為主。它上承楚辭,下啟漢賦,在漢代文學史上作用巨大。這壹顯著的楚聲特點屈原曾經使用,是荊楚方言,楚國生於湖北,春秋主要兩湖,戰國擴至當時半壁江山,楚聲延續了荊楚方言特點,多帶兮字。
劉邦作《鴻鵠歌》時,對戚夫人言:“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可見楚歌常有楚舞相伴。由此可見,楚歌的流傳,不僅推動了漢代音樂、文學的發展,而且對舞蹈的發展也是壹個促進。
發展歷史
楚歌在形式上有別於《詩經》的四言體,而多在隔句末尾綴以“思”或“兮”字,很有規律,在形式上顯示出壹定特色。後為屈原所吸收,發展成為參差錯落的騷體詩。先秦時期的楚歌,散見於《詩經》的“周南”、“召南”及部分古籍中。
至秦漢時期,楚聲短歌進入宮廷,登上廟堂,頗受封建帝王的喜愛。如項羽有《垓下歌》、漢高帝劉邦《為戚夫人歌》、《大風歌》,漢武帝劉徹有《秋風辭》、《瓠子歌》等。其中以劉邦的《大風歌》最出名,文帝、景帝年代曾奉作宗廟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