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壹首意境優美的漁舟蕩歌

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壹首意境優美的漁舟蕩歌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廣泛地流行於中華大地, 其發音清脆洪亮,彈奏時音韻渾厚,婉轉動人,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 這種美妙動聽的音色、豐富多變的演奏技法千百年來深受群眾喜愛。

歌曲《漁舟唱晚》是由已故的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先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 ,歌詞唯美、曲調充滿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

壹、《漁舟唱晚》的音樂背景

箏曲《漁舟唱晚》是古箏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也是古箏公認的代表曲目之壹。它創作於1938-1939年間,根據《 辭海 》 對漁舟唱晚解釋為: “漁舟唱晚,箏曲,近人根據傳統樂曲《歸去來》改編發展而成。《 漁舟唱晚》題名取自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目前在古箏演奏中流傳著兩首《 漁舟唱晚 》:壹首是婁樹華傳譜的《 漁舟唱晚 》,另壹首是金灼南編曲的《漁舟唱晚》。因婁樹華這首《 漁舟唱晚 》曾在幾本書上登載、出版發行,比金灼南編曲的《 漁舟唱晚 》較為流行。 但這兩首樂曲,並非同名異曲,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金灼南版《漁舟唱晚》根據流傳山東的民間箏曲《雙板》《三環套曲》《流水擊石》改編。 金灼南先 生在七七事變前,曾在北京與婁樹華相識,並傳授了他所編曲《 漁舟唱晚 》。婁樹華先生之後又對其進行了改編。

對比二人的《漁舟唱晚》曲目,不難發現婁樹華改編的《漁舟唱晚》第 壹小節至十九小節與民間傳統樂曲《雙板》及金灼南編曲的《漁舟唱晚》其音調兒乎完全壹樣,婁樹華改編此曲前半部分時保留了《雙板》、金灼南《漁舟唱晚》的基本曲調,只有幾處略有不同。 說明這也是壹個傳承、流變的過程。

二、《漁舟唱晚》的音樂鑒賞

“韻”是中國傳統音樂升華的最高形態,是民族音樂的精髓。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壹,古箏有著壹套獨特而奇妙的作韻手法,它通過左手按壓琴弦來改變樂音的高低起伏,形成或抑揚頓挫,或細膩委婉,或淚落哀愁的音響效果。

箏曲《漁舟唱晚》描繪了夕陽西下,碧波萬頃,漁人歸舟的動人情景。 全曲分為三段,第壹段是柔美的慢板,並配合以左手的揉等裝飾性手法,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繪出壹幅落日余暉的景色。曲調平和、旋律舒展、情緒恬淡,在欣賞中使人身心松弛、寧靜美妙,帶人進入空靈的境界。

《漁舟唱晚》的演奏中,要把握好整首歌曲恰當的意境表現。 掌握曲子的主題思想,在意境中演繹歌曲所包含的藝術特色,將箏曲蘊含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揉弦給人帶來漁民悠然自得的泛舟江水之上的感覺。

第壹段主要以稍緩的行板速度做鋪墊。 速度較慢的慢板,演奏時應平心靜氣,穩穩的根據拍子的有規律的前進。這需要壹個過程,就如慢板的推進,不可急於求成,在悠揚的慢板中靜靜的體會漁民悠然自得的感覺。因此,在演奏上需把箏曲優雅的情緒、悠揚的感覺彈奏出來,不需要很大的力度。

第二段描述漁民出海搖櫓的畫面,和看到魚兒滿心歡喜場景。 此段分兩部分,在調式上發生了變化,節奏也較前活潑,形象地描繪出了蕩槳聲、搖櫓聲及浪花聲飛濺的聲音。

第壹部分漁民搖櫓。 用左手按弦和揉弦相結合,快板節奏奏出了壹串模進音型,從開始的水面漾動到船兒壓著浪花飛速前行,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加強,跌宕起伏,和前面的音樂有鮮明的對比,表現出急切的心情。

第二部分緊張的情緒開始。 力度由突強變弱,壹個下滑音回到“頭”上,接著快板的彈奏,看到魚兒的愉悅之情。速度由慢到快,強調切分節奏的強弱感,把動感的畫面形象的描繪出來了。這裏快板應充分調動起情感,以飽滿激昂的情緒去演奏,要用心依悟曲子的內涵,調動心中真實情感。

第三段突顯漁民豐收的畫面,最後回到安靜的場面。 就在音樂即將進入高潮的時候,音樂戛然而止。恢復到雨後風平浪靜,速度也回到開始的行板,聲音飽滿壹些,弱收。

之後,音樂在速度和力度上並沒達到真正的高潮,反而出人意料地回歸平靜,好像夜幕降臨,湖面泛起點點燈火,銀色的漣漪仿佛在泛音中漸漸消失。使人們進入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這種慢速,層層下落的結束。 從側面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給人留下壹串難忘的溫情與聯想,令人神往。給人壹種回歸主題的感覺,從忘我的空靈境界,重新回到了現實境遇。

歌曲第壹部分和最後壹部分這種意境表現得最為明顯 。表現出打魚人、江上水、江上風、漁船搖蕩,最後打上魚來,這種視覺上、聽覺上的詩情畫意,整個畫面是壹個生動形象。

演奏時需註意箏曲節奏、旋律的變化,把握其速度及力度,更重要的是體會歌曲《漁舟唱晚》的意境之美。 因此,想要把握箏曲的意境,需要深層次的了解音樂。

總結:

樂曲借景抒情,描繪的是山水自然,實則表達了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這些自然的美景不再是外在世界,它能夠讓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歸宿,樂道忘憂。正如老莊精神希圖在虛無與空靈的冥想中達到無邊無涯的自由境界,這是壹種超越了有形的無形、是超越了宇宙的自由。箏曲《漁舟唱晚》正是表現出了中國傳統美學的音樂思想。

古箏曾被稱之為“群聲之王,眾樂之師”、“仁智之器”,甚至在壹些詩詞中這樣描述“平生無所願,願作樂中箏”。 古箏是鮮活有生命的,僅憑技法沒有感情的演奏,只會讓人感覺到音樂、音符是只有骨肉沒有靈魂,作為演奏者需要用心去喚醒它的生命。

除了充分了解作者、樂曲背景、創作構思、樂曲內容,還需加綜合知識積累,多練、讀書,提高綜合素質,帶著這些知識在演奏時會提升對音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