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著有十卷本長篇小說《約翰·克裏斯朵夫》、傳記文學《巨人傳》等作品,並獲得了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生於1866年1月29日,父親是公證人,是城裏德高望重的紳士; 母親虔誠端莊,自從她的壹個小女兒夭亡之後,就籠罩在壹種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費在照顧柔弱的兒子和他的另壹個妹妹身上。羅曼·羅蘭從父親那裏得到的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的鬥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親帶給他的是來自波爾羅亞爾女隱修院的探索精神,藝術感受力——音樂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補充。
羅曼·羅蘭的童年籠罩在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的陰影中,青少年時代,他被高等師範錄取,在這裏,他人文科學上的天賦和對音樂的熱愛表達出來,開始夢想著壹個為世界心碎的單純的藝術家的故事——《約翰·克裏斯朵夫》的原型。
此後,他得到高等師範的獎學金,到羅馬遊學兩年,負責整理文獻工作,在典籍目錄中探尋歷史。這兩年中,羅蘭感受的最多的是友誼,來自七十歲的老太太馬爾薇達·馮·邁森布洛的友誼。在兩人身上有同樣的理想主義,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維久經考驗而純凈,年輕人則激烈而狂熱;從這樣的交往中,羅曼·羅蘭得到了他遊學兩年中最重要的學識。
意大利之行後,羅曼·羅蘭先是在高等師範教授音樂史,1903年到巴黎大學執教。在嚴謹的學術生活和寫作中,他找到壹份慰籍。
1912年,羅曼·羅蘭離職退休。為改善身體狀況,羅蘭許多年來都在瑞士度過假日。1914年夏季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身在瑞士,戰爭使他的寫作、友誼和影響都壹分為二。對於他的同胞來說,他是個懦夫,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拋棄了它;但是,不顧這些攻擊的羅蘭繼續留在瑞士,做他與國際主義相壹致的工作。
1919年,羅曼·羅蘭與母親壹起返回巴黎,當時她已病重。母親去世後,羅蘭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與父親和妹妹定居在那裏。這個時期裏,他對社會主義和東方宗教產生了興趣。此後,羅蘭前往他家鄉附近的壹個法國小鎮,在那裏繼續寫作,後因反納粹活動而遭到軟禁,於1944年12月30日謝世於家中。
羅曼·羅蘭的文學生涯從他個性中的矛盾體逐漸發展而成,他從父親那裏吸收的愛自由、愛挑剔的高盧人精神,和從母親那裏得到的藝術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繪的奇怪的特征:壹個宗教社會主義者,壹位反神權的神秘主義者,壹位革命的理想主義者,壹名非教條主義的基督徒。他還是壹位在充滿巨大國際競爭的世紀堅持國際合作主義者。羅蘭愛法國,但他拒絕承認壹個國家能夠成為理性和必要的統壹體。這樣看來,他身上似乎具備壹系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斷地在他的小說和隨筆作品中將這些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