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五臺山佛樂的歷史沿革

五臺山佛樂的歷史沿革

五臺山佛樂,是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內佛教勝地五臺山寺廟中長期流傳的傳統佛教音樂。五臺山佛樂淵源於印度佛教音樂,又吸收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成分,成為北方佛樂的代表。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屬太行山支系,因有頂似平臺的五座山峰而得名,位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是中國惟壹兼有漢傳佛教(稱“青廟”)和藏傳佛教(稱“黃廟”)的佛教聖地。佛教音樂與五臺山佛教相伴,始於386~557年間的北魏,成為五臺山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簫笛箜篌,琵琶箏瑟,吹螺振鼓,百戲喧聞,舞袖雲飛,歌梁塵起,隨時供養……”這壹描述北魏北齊時五臺山佛樂盛況的短詩已佐證了佛樂在當時的重要和流行。五臺山佛樂與五臺山佛教同生***榮。

到了618—907年的唐代,由於佛教儀式的日益集體化、規範化,五臺山佛樂達到繁盛,形成獨唱、齊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到14世紀中葉的元代、明代之交,樂器被引入五臺山佛教,使五臺山佛教儀式藝術性大大提升。五臺山僧人澄觀是華嚴經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時完成了唄贊音樂的系統整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壹八載:“十贊嘆者,樂則歌贊,苦則哀嘆……如來具是六十種聲音……”唄贊音樂是華嚴宗音樂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唄贊音樂的代表。佛光寺文殊殿前的石經幢,刻於877年。須彌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樂器正在演奏的樂伎八人,說明了佛樂當時的發展壯況。

到了14世紀後期開始的明代,五臺山佛樂又有新的發展。表現為進壹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雜劇曲牌以及民歌、民間樂曲等。

1662年-1722年(清康熙年間),由於統治者特別優渥藏傳佛教-喇嘛教,五臺山佛教音樂中便又出現了黃教音樂。 清乾隆皇帝崇信佛法,曾六臨五臺,興土木修建寺廟,並規定舉行壹年壹度的六月法會,歷時壹月,稱為奉旨道場。到21世紀初,菩薩頂、南山寺和殊像寺等少數寺廟仍然保留著這壹傳統。

(五臺山寺廟中的佛樂壁畫圖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