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出生於薩克森諸侯國哈勒城。雖然與巴赫生於同壹年、同壹國家,但經歷卻大不相同。巴赫始終沒有離開德國本土,亨德爾卻在意大利和英國學習工作多年,成為壹名國際性的作曲家。亨德爾的父親是理發師兼外科醫生,他反對兒子學音樂,只是在薩克森公爵的幹預下才讓小亨德爾跟當地的管風琴家、作曲家查豪(FriedrichWilhelmZachow,1663-1712)學習。年幼的亨德爾從查豪那裏系統地接受了音樂演奏和創作的訓練,接觸了德國作曲家弗羅伯格爾、凱賽爾及帕赫貝爾的管風琴藝術和意大利音樂。他10歲便開始創作音樂,12歲曾到柏林演奏。他中學畢業後,按父親的遺願考入哈勒大學法律系就讀,並任管風琴師。不久(1703年)離開大學到漢堡,在歌劇院任小提琴手,很快就創作出兩部歌劇,並且獲得成功,這時他20歲。
漢堡是德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惟壹的歌劇中心。青年亨德爾在這裏與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交往,開闊了他的視野。但後來,他看出歌劇院既要受教會的攻擊,又需迎合德國貴族聽眾的庸俗趣味,他所追求的歌劇藝術在漢堡並沒有發展的前途,便到了意大利。
亨德爾1706-1710年,他在意大利周遊了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那波裏等地,從事演奏和創作,並研究了意大利的音樂風格,特別是柯萊裏、A·斯卡拉蒂等人的創作。他會見了柯萊裏、歌劇作曲家斯蒂凡尼以及斯卡拉蒂父子,跟與他同齡的D·斯卡拉蒂建立了友誼。在意大利期間,他不斷努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寫了壹些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和清唱劇、牧歌、康塔塔等,為此,經常出入貴族及紅衣主教之間。
1710年,亨德爾回到德國應聘在德國漢諾威宮廷任樂長。當時德國宮廷崇拜意大利和法國藝術,那裏的工作對早已掌握了外國風格的亨德爾並不困難,他的歌劇《裏那爾多》(1711)在倫敦的演出,使他名聲大振。返回漢諾威不到壹年,他又壹次請假去了英國。1712年,他定居倫敦。為了在英國立足,他趁英國與尼德蘭締結烏特列赫特和約(1713年)的機會,創作壹部《感恩贊》,並專為安娜女王譜寫生日頌歌,從而使這部頌歌破例作為外國人的作品得以在官方的慶典上演出,他本人進而擔任了英王室的宮廷音樂家。亨德爾在英國的最初十年除在宮廷服務外,還在貴族宅邸、富商家中及歌劇或清唱劇幕間公開演奏管風琴和羽管鍵琴。同時,他研究了普賽爾的歌劇創作,譜寫了壹些合唱作品、清唱劇及英國花園露天演出所需的管弦樂娛樂性作品。
意大利歌劇在英國貴族中十分流行,1720年皇家成立壹所商業性的歌劇院,稱“皇家音樂劇院”,亨德爾被指定為該劇院的三位作曲家之壹,又擔任音樂指導,躋身於英國音樂藝術生活的領導層之中。這是壹家明星雲集的劇院。亨德爾在工作中得罪了不少人,他脾氣暴躁,個頭又大。有壹次,壹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拒絕依照他的意圖演唱壹首詠嘆調,亨德爾抓住她的腰,以將她扔出窗外相威脅,才迫使她屈服。在他的領導下,皇家音樂劇院從1720年到1728年間,上演了500部歌劇。他本人也在30年內,***寫出了40部歌劇。1726年,他入英國籍。
亨德爾在英國也遇到了許多麻煩和困難。他因受宮廷寵愛,卷入了派系鬥爭,在劇院內部,有的作曲家也跟他爭權奪利。更重要的是,此時,意大利歌劇漸漸在英國失寵。1728年,由該伊(JohnGay,1685-1732)和佩普什(JohnChristopherPepusch,1667-1752)創作的壹部《乞丐歌劇》在倫敦上演,獲得巨大成功。這部歌劇以流氓無賴、扒手、流浪漢等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為主角,表現日常生活的內容並采用大量聽眾熟悉的英國民間曲調,因而備受進步人士的支持和廣大市民的歡迎。相比之下,歌頌天神和英雄的意大利歌劇相形見絀,亨德爾的音樂也成為諷刺的對象。在這沈重的打擊下,皇家音樂劇院最終於1737年宣告破產。
此後,亨德爾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轉向清唱劇的寫作,卻出人意料地掀開了音樂史光輝的壹頁。當他的清唱劇作品40代被英國公眾接受時,他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
晚年,亨德爾雙目失明,但仍演奏管風琴和指揮自己的清唱劇。1759年,在壹個多月的時間內,按慣例指揮了10部清唱劇的演出,最後壹場結束時,他倒下了,幾天後逝世。在他為之服務了半個世紀的英國,人們給了他最高的榮譽,將他葬在著名的西敏寺。3千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他在世時,已經有人在公園裏為他造了壹個塑像。
亨德爾的創作在許多方面與巴赫不同,例如在體裁上,歌劇和清唱劇是他創作的核心;又如在手法上,更多體現了主調的特點;而在風格上,與巴赫深沈、悲壯,帶有內在邏輯的音樂形成對比的是,亨德爾的作品更加宏偉、輝煌、簡捷、明快。巴赫的作品反映了德國新教的社會氛圍,而亨德爾的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英國社會的朝氣和探索精神。
亨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