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裏透紅,像壹位位面帶輕紗的羞澀少女。小溪旁有壹叢叢青翠欲滴的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襯托下,更顯得碧清可愛。
茅屋前有壹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壹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壹起,用吳地的方言壹起親熱的交談,旁邊的二兒子還不時插上幾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東邊,豆地裏辛勤地鋤草,幹得多麽賣力呀!而二兒子也並沒有閑著,正在用竹草細心地編織著雞籠,十分專註。而尚未成年的小兒子呢,幹不了什麽事,只能趴在小溪邊壹邊調皮地逗著遊魚,壹邊剝著蓮蓬吃,搖著小腳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多麽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兒,久久不願離去…
這是壹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綠地、暖陽、翠柳、紅花,到處洋溢著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屋檐上,壹對小鳥正用那銀鈴般清脆悅耳的嗓音唱著美妙動聽的春之歌。
屋子內,剛剛還沈浸在美夢中的詩人高鼎被鳥兒的歌聲驚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這才發現:天已大亮了。於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當他打開房門的那壹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開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閉上眼睛,深吸著春天醉人的氣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時此刻的高鼎,面對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發了寫生的念頭。
壹番整理之後,高鼎便背起行囊出發了。
壹路上,鳥兒和他同歌,蝴蝶與他***舞。那拂面的柔風,撲鼻的花香,更使他興致倍增。來到壹塊離河堤不遠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腳步。“此處實乃作畫之寶地啊!”他壹邊興奮地自語壹邊高興地拿出工具,專心致誌地繪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綠的草兒在陽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長;成群的黃鶯在天空中歡快地追逐嬉戲。岸邊的楊柳也情不自禁地擺動柔枝,隨著春天的節奏跳起了舞。這時,壹陣和煦的東風拂面而來,吹來了壹片歡聲笑語,吹來了壹群活蹦亂跳的身影。原來孩子們今天學放得早,大家壹致決定趁著吹東風這壹大好時機去放風箏。“放風箏嘍!”在大家的壹片歡呼聲中,五彩繽紛的風箏壹個接壹個地飛上了藍天。此刻的孩子們像壹個個春天的精靈,在春風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戲著……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壹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提筆在畫上寫下了——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牧童》壹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壹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壹個“弄”字,更顯出了壹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壹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壹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裏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壹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裏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壹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壹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麽?或者什麽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壹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壹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壹種向往。
舟 過 安 仁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裏有作者的所見:壹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壹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壹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註意,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裏,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註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裏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麽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壹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壹幕。
楊萬裏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壹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裏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壹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壹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壹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臥”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