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卡門》哭泣
歌劇《卡門》作為音樂天才比才的代表作,它的首演肯定不能算成功。也許是過分強烈的節奏讓人難於接受,也許是觀眾認為作品不夠高雅,演出中觀眾陸續退場,整個劇場吵吵鬧鬧,此後繼續逃跑的人,像山體滑坡或者泥石流壹樣,不斷從斜坡往下流動,演出只好草草收場,比才孱弱的身體經不起這樣的刺激,3個月後,他就去世了,年僅37歲。比才去世以後,巴黎喜歌劇院停演了這部作品,但是這卻不能阻止《卡門》的成功。在此後的3個月裏,它卻在維也納、布魯塞爾、倫敦和紐約等地不停地上演。5年之後,它重新登上巴黎舞臺,這壹次,《卡門》受到觀眾狂熱的歡迎。正像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所預言的:“《卡門》10年以後將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歌劇。”現在,《卡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壹。
《卡門》是壹部愛情悲劇。從曲調上來看,《卡門》具有形式嚴謹、旋律清新、色彩明快的風格,充分顯示了比才的創作才華。歌劇中的音樂富於生活氣息,旋律豐富優美,對劇中人物形象刻畫細致入微,和聲新穎大膽。在音樂節奏上,《卡門》強調劇情發展的對比和力度,生動、靈活而富於光彩。可以這樣說,比才正是憑借《卡門》奠定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這部作品中,比才的配器技巧和音樂結構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充滿異國情調的和聲和大膽的配器為他贏得了名聲,他在其中所運用的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和總譜閱讀能力曾使當時的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驚。
從某種意義上說,《卡門》是壹個悲劇,這種悲劇意味既源於女主人公卡門之死,又源於《卡門》首次演出的慘敗,更源於《卡門》的作者比才之死。因為即使人們能夠欣賞他的《卡門》,卻挽留不住壹個天才的生命。從《卡門》被創作的那天起,它就註定是壹個悲劇,壹個永遠無法被化解的悲劇。然而這部悲劇卻是世間最美的,那份淒涼的愛情掩蓋不住它內在的美麗。《卡門》著力為我們上演了最美麗、最有魅力、最氣勢磅礴的感人場面。
《卡門》的音樂就更為人廣泛熟知了,其中由《卡門序曲》、《鬥牛士之歌》、《哈巴涅拉舞曲》等著名樂曲組成的《卡門組曲》,被人們口耳相傳。20世紀最負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在60年代曾專門錄制了歌劇《卡門》。有人曾問卡拉斯:“在妳看來,卡門是個壞女人嗎?”卡拉斯回答:“當然不是了,她是吉蔔賽人,相信個人的命運前世註定,是無法改變的。卡門生活中的唯壹道德標準是絕不做違心的事。”或許,正是這種對個性的執著追求感染著千千萬萬的觀眾,讓他們為卡門哭泣。(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