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7年前開始,胡德夫這位卑南族的王子就穿梭於臺北市壹流的爵士音樂餐廳以及無數的演唱會上。當胡德夫已經成為餐廳招牌駐唱的同時,洪小喬在整理歌譜、張艾嘉逃學坐在那邊,而胡因夢還在想有沒有機會上臺,胡德夫卻已體認到要「唱自己的歌」。
藉由當時電視的推波助瀾,〈美麗的稻穗〉傳唱全國校園,還登上當時民歌排行榜第2名,打響胡德夫的知名度。而在好友李雙澤鼓勵下,胡德夫開始以原住民歌謠來創作。1973年,臺灣第1場名為「美麗的稻穗」胡德夫的民歌演唱會,發表多首創作歌曲〈美麗島〉、〈鄉愁四韻〉等,那是臺灣第1次有人開始公開唱自己的創作曲和本土民謠,鼓舞了許多對音樂有夢想的學子。
但原本可以成為超級巨星的胡德夫並沒有走向出唱片的商業機制,他選擇跟著社會脈動前進,在戒嚴時期黨外人士參選的大卡車上,在風中、在雨中彈唱高歌,訴說著二二八、解嚴、核廢料移置、海山煤礦災變等議題。他後來成為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會長,幾乎上半輩子都在為原住民的事務而努力。
但是好的歌聲不會被埋沒,在企業家嚴長壽、李焜耀等人的鼓勵下,胡德夫終於在2005年推出生平第1張專輯《匆匆》,收錄他早期的作品,〈牛背上的小孩〉、〈匆匆〉、〈最最遙遠的路〉等鼓勵青年學子重視自己的部落與家園的歌曲。
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太平洋的風〉、〈最後的獵人〉等融合許多原住民的歌謠及祖先流傳的故事,胡德夫渾然天成的嗓音,形成有別於主流音樂的「Hai-Yan Blues海洋藍調」,反而在商業市場上賣出近30,000多張,證明了好聲音、好音樂絕不會被埋沒。
胡德夫大事紀
■ 1950年,出生。11歲前,是在臺東大武山下放牛的小孩。
■ 1962■1968年,12歲從臺東部落到臺北淡江中學讀書,原因是父親認為淡水離日本比較近。教會中的唱聖詩啟蒙了他的音樂生命。
■ 1968■1970年,18歲進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後因長期打橄欖球造成運動傷害,中途休學,開始崇尚並傳唱Bob Dylan等西方歌手的自由與反戰歌曲。
■ 1972■1976年,21歲開始與李雙澤等人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開始使命為社會與族群創作歌曲,影響了後來臺灣全面的「校園民歌運動」。
■ 1982年,在族群意識鞭策之下,開始推動『黨外編聯會少數民族委員會』任召集人,並以創作控訴社會對自己原住民族的不平等對待之歌曲。
■ 1984年,領導創立「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任第1、2屆會長,並強力主張社會不能再以「山地人」、「山胞」來稱謂自己的民族,並統壹其稱謂為「原住民族」。
■ 1990年,返回部落與阿美族耆老郭英男等音樂家學習生活,沈潛數年,從太平洋的風聲與海浪聲中體悟自己土地的音律,並重新學習部落歌謠。
■ 1997■2000年,於「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以部落服務與傳唱做為個人的重新出發,期間臺灣發生的九二壹大地震之後,致力於救災、請命及創作歌曲。
■ 2002年始,於「野火樂集」原住民音樂團隊,將部落的聲音與世界音樂結合,開始為部落做以聲音呼喚的工作,帶領新壹代原住民歌手創作與激蕩歌謠。
■ 2005、2006年,推出《匆匆》專輯,金曲獎6項入圍,並獲「最佳作詞人」和「年度最佳歌曲」。
歌曲:
匆匆 楓葉 牛背上的小孩 最最遙遠的路 美麗島
太平洋的風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飛魚 雲豹 臺北盆地 為甚麽 心肝兒
Standing on my land 美麗的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