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古琴譜的傳承

古琴譜的傳承

我國自己的傳統音樂譜有兩種,壹種是工尺譜,另壹種就是古琴譜。在唐代以前,我們中國的音樂無論是演唱的聲樂或演奏的器樂,可能都只是靠人來“口傳心授”,而沒有樂譜的。

工尺譜雖然也可以說是導源於唐代(假定巴黎的敦煌卷子譜是工尺譜的祖本),但是,不但到宋代就變了形(和姜夔、張炎的不同),而且和二百年來通行的工尺譜並無相承的痕跡。惟有古琴曲譜,它是唐初依“手勢”(現時稱為指法)來記譜的,從唐代貞觀年間起壹直到現在很清楚地壹系相承。古琴曲記譜的方法,直到現在雖然還是不很完整,但由於它的記譜的原則壹千二百多年不變,所以能夠把從漢、魏、六朝以來傳下的許多古琴曲,或粗或精地記載下來。

研究過它的記譜的原則和方法不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古琴的制作的形狀、用弦的數目和規格、演奏技巧這三個方面,從很早起(最晚是從東漢起——基本建設中出土的沂南百戲圖畫像中的古琴說明了第壹點;許慎《說文》第十四“琴”字的解釋說明了第二點;唐貞觀間的趙耶利能在唐初把先唐的演奏手法集中起來,編所謂“手勢譜”,確定了壹些到至今還是不變的指法名稱,如右手的勾、剔、抹、挑、蠲、扶、鎖、撮,和左手的吟、猱、綽、註、逗、撞、罨、掐之類。這又使得唐代的琴家利用這些指法名稱,用文字貫串起來,把古琴的傳曲寫成壹種“文字譜”(如《古逸叢書》所收的《碣石調·幽蘭譜》)。

在唐代更晚的時候又使得曹柔把這些指法名詞用減筆字體直接連寫,逐步去掉虛設的文字,因而到了有印刷術以後的宋代後期,姜夔的作曲和《事林廣記》的傳譜就幾乎和明、清以來的創作琴曲譜完全相同。

明代初期許多古琴曲譜反而有壹些比較宋、元刻本中還更早的指法形式的存在,正足以使我們興奮地斷定,我們掌握從元代以來壹百多種刊本和稿本的古琴譜集之中,包括了許多唐、宋時代就已存在的舊譜。我們可以很興奮地介紹,這些古琴曲譜集子,是我們民族音樂遺產中的壹個大寶庫。

圖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