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贊
”。
1.謂暗中受神明佐助。語出《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高亨
註:“言聖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贊助,故生蓍草,以為占筮之用。”《隋書·音樂誌下》:“降景福,凴幽贊。”
宋
蘇轍
《北京開二股河罷散日道場朱表》:“仰祈幽贊之功,式遏橫流之禍。”
(2).謂使隱微難見者明著。《漢書·兒寬傳》:“六律五聲,幽贊聖意。”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彊記洽聞,幽贊微言。”[1]?
伊人
那個人;這個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個人”,有時也指意中人
如:
怎明白咫尺伊人,轉以睽隔不得相親。——《畫圖緣》
炳然 bǐng
rán
(1).明顯貌;明白貌。《漢書·劉向傳》:“﹝陛下﹞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
唐
孫樵
《與友人論文書》:“煥然如日月之經天,炳然如虎豹之異犬羊也。”
明
張居正
《跋<葉母還金傳>》:“還金至小節,非
葉母
母儀婦訓之炳然者,而士大夫鹹極稱之。”
(2).光明貌。
宋
蘇軾
《謝孫舍人啟》:“穆如清風,草木皆靡;炳然白日,霰雪自消。”
慕義
《史記·留侯世家》:“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
鄉:通“向”。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禮義。或指向往其風度,仰慕其義行。
曷
1.
何,什麽:“蹈死不顧,亦~故哉?”
2.
怎麽,為什麽:“汝~弗告朕?”
3.
古同“盍”,何不。
4.
何時:“悠悠蒼天,~
感通
語出:《三國誌·魏誌·陳思王植傳》:“王援古喻義備悉矣,何言精誠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語類》卷七二:“
趙致道
問感通之理。曰:‘感,是事來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處之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謝小娥
立誌報仇,夢寐感通,歷年乃得。”謂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壹方的行為感動對方,從而導致相應的反應。語本《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幽贊伊人,炳然慕義
綜合上述,使那個人也就是九仙龜七郎的功勞得以明示,明白的仰慕其義行。
茍虛褒美之恩,曷報感通之惠
如果是虛領了褒揚贊美之恩,何不報答妳能感受到的恩惠。
意思大概就是,我們給妳壹個大官,還讓妳享受祭祀朝拜,不能白領了,壹定要幫我們做些好事情。
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