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彜族海菜腔的歷史淵源

彜族海菜腔的歷史淵源

海菜腔俗稱石屏腔,它是滇南四大腔之首,起源於石屏縣異龍湖附近的原生態民歌。 異龍湖畔風光旖旎,山水秀麗,湖裏生長著壹種水生草本植物,名曰海菜,長長的根莖碧綠,頭部盛開小白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可以食用。傳說彜族先民搖著槳櫓在異龍湖中打魚或采摘海菜,漁民邊劃船邊歌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優美動聽的海菜腔。但在《紅河民間音樂舞蹈研究》壹文中,汪致敏先生提到海菜腔時,考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

壹是白章富先生的多名說。他在《彜族海菜腔源流初探》壹文中說:石屏“大水村地區的甜石榴聞名滇南,海菜腔又名石榴花,就是因此而命名。”

二是海菜腔源於彜族語之說。據許象坤先生的《石屏彜族與海菜腔》壹文介紹,海菜腔的名稱,最早出現於《石屏縣誌》藝文卷。其中有石屏廩貢胡贏的“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漁話滿船頭。小蠻打槳冪蒙裏,海菜腔尖醒睡鷗。”的七絕詩句。這是海菜腔見諸於文字的記載。但是許先生認為,文人騷客將其列入詩文,並不是海菜腔定名的開端。於是,他從彜族語言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認為“用漢語讀海菜,可以讀成海吉。彜語的海讀‘黑’,與漢語的‘海’聲母相同音相近。彜語的‘對歌’是‘吉’,用彜語說‘黑吉’,就是‘海上對歌’的意思。然而漢人聽起‘黑吉’來,就是‘海菜’。於是看見彜族男女到海上劃著船對歌,就說是去唱《海菜腔》……其實還應該先有‘黑吉’後有‘海菜’”。“靠打獵捕魚,這也許就是海菜腔產生於海上的依據”。

以上兩種說法,雖各有所據;但有另壹種不同的說法:“當地彜族群眾認為海菜腔發源於異龍湖畔,據說是在元朝末年,異龍湖畔發生了壹場戰爭,雙方打了七天七夜才結束。打了勝仗的壹方就在異龍湖畔的五轉商店(羅色廟的小島上)燒篝火、擺酒席慶祝勝利,老百姓在唱歌跳舞中就把彜族話中的白話方言排列成有規律的唱詞唱了出來,隨後就在湖畔彜族村子中流傳起來。在後來的演變中有人就把它規律的整理後形成了海菜腔。取名海菜腔的原因是:異龍湖畔的彜族人民非常喜歡唱歌跳舞,在湖中打魚、扯海菜時也要唱,歌聲聲調拖得很長,很有韻味,唱的過程中使人感到就象摘海菜壹樣很長很長,顧名思義就取名為海菜腔。”

其實,無論哪種說法,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與特定環境相符的心態。也就是任何名稱的起源,都離不開深厚的社會基礎。由此可見,海菜腔不僅是異龍湖畔彜族人民曾經經歷過的歷史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繁衍生息在石屏縣的人們祖祖輩輩思想情感與理想追求的濃縮。 石屏彜族海菜腔的形成源於“吃火草煙”活動。“吃火草煙”這種風俗,是彜族青年獨特的戀愛方式。在月明星稀之夜,常常由壹個寨子的男青年先選好玩場,然後帶上煙筒、四弦和食品,邀約另壹寨子的女青年參加。男女青年聚集於寨外選好的場地中,燃起篝火,裝煙逗樂,盡情唱跳玩樂。男女之間互唱曲子、侃白話,要求較嚴格,必須做到字正腔圓,對答如流,若女方輸了,必須給男方裝煙點火,若男方輸了,會被看不起倍受冷落。其中主唱者用真聲演唱實詞,假聲演唱虛詞,使之更富抒詠性,其忽高忽低,或張或弛的音色對比,讓音樂高潮叠起,悅耳動聽,獲得美感。在演唱過程中,主唱者與伴唱者之間,或低吟迥唱,或縱情高歌,綿綿不倦的對歌,通宵達旦,許多青年就是在這裏傾露感情,最後結成姻緣的。

當然在勞動時,在山野湖濱,歌手們為了抒發心中的情懷,也會進行即興演唱。自古就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說法,海菜腔的演唱,出於心性,激於真情,有時站在船頭“拉”壹腔,會唱得魚兒冒出水;有時站在山頭“喝”壹聲,也會唱得鳥兒飛出林。因此,彜族海菜腔,都是歌手們觸景生情而又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總是出口成章,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的才華和智慧。如筆者在小他臘村采訪時,當地歌手自編自唱的:“壹進公園亮堂堂,四方賓客來唱腔,歌唱石屏大變化,全縣人民奔小康。”這壹細膩的表現手法,也就形成了彜族人的歌唱風格。彜族人認為,人的美不在外表,只有能歌善舞,能編善唱,才最具有美感。所以口齒伶俐,對答如流,四弦演奏技藝嫻熟者,盡管無標致的身材,出眾的容貌,卻倍受青睞和愛幕,被稱為“曲子師傅”、“四弦老板”。

可見,歌聲是人民心聲的自我流露,任何壹個民族的民歌,都是該民族的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民族風情的壹面鏡子。 彜族民歌源於勞動,傳播於民間。千百年來,壹直延續著,發展著。因地而異,各具濃郁的地區特點。海菜腔以其動聽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即性發揮,順口而出,深受彜族人民的喜愛,是彜族人民培育出來的民族藝術之花。

彜家男女自幼聽大人唱曲,耳聞目睹,心 領神會,萬 事萬物經口即成詩句,是憎是愛,出聲直露情懷。無 論 湖中、山林 、田地間,隨時皆可唱曲對歌,男女歌聲互答,其情融融樂樂,非見高下,不肯停聲。

明代石屏人袁潤曾在軍隊中供職,後隱居故裏,他常進山遊玩,聽樵夫唱海菜腔,寫下五律《禮社漁歌》:

禮社漁家樂,風清晚泊舟。

歌憐喉舌巧,出愛水天秋。

G乃波紋碎,輕腸月影浮。

魚羹常壹飽,不似把人憂。

清初的石屏文人胡瀛,趁月遊異龍湖,當即吟道:“香稻花輕玉露稠,月明漁話滿船頭。小蠻打槳冥蒙裏,海菜腔夾醒睡鷗”。

民國年間,石屏的彜家婦女走西頭到思茅、普洱壹帶背運東西,壹路上唱海菜腔,跳煙盒舞,勞逸結合,以解困乏。民國《石屏縣誌》四十卷《奕誌》中載:夷人婦至思茅地,為人負茶至普洱,每唱朧匆調為嬉,又名跳朧匆(按:煙盒舞民間也稱為跳朧匆)。

這些史料中對海菜腔的有關記載,說明了海菜腔淵遠流長,是彜族民眾傳統的歌舞藝術形式。它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深受明清時期漢族移民所帶來的漢族文化影響。清代以來的地方誌中,有很多關於海菜腔歌唱的記載和詩文。壹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調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結構復雜,篇幅宏大,是壹種由多樂段組合,集獨唱、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 形式於壹體的大型聲樂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來學》、《石屏橄欖菜》等。 由於近幾年的旅遊開發和央視“青歌賽”的大力宣傳,很多外地遊客專程到石屏異龍湖上欣賞“海菜腔”。而異龍湖周邊地區由於交通便利,帶動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趨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地原有的生產、生活習俗也在悄然蛻變,原本穿著民族服飾的尼蘇人的穿戴已完全漢族化。小調。

在異龍湖裏捕魚的彜家人已經很少,相反這幾年湖中出了很多“食船”,據統計整個異龍湖大概有五十余這樣的餐館式“食船”,以異龍湖裏捕來的鮮魚和湖裏產的海菜為主要食源招攬遊客生意,用餐其間若有人問及“海菜腔”,船家會立即用手機召集附近異龍鎮上的尼蘇姑娘小夥上船,穿戴漂亮“花腰”服飾的尼蘇姑娘小夥會在船頭壹字排開,唱起悠揚美妙的滇南彜族小調,眾食客壹邊欣賞歌聲壹邊品嘗美味,現已成為異龍湖的特色旅遊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