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建國初期,職業舞蹈教育對於舞蹈專業建設的歷史功績是什麽?

建國初期,職業舞蹈教育對於舞蹈專業建設的歷史功績是什麽?

60年彈指壹揮間,60年舞蹈花絢爛。

20世紀上半葉,由於經歷長期戰亂,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舞蹈,瀕於衰落與失散。除了自宋朝以來被保存容納於戲曲的部分尚有專業演出之外,民間舞蹈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潛存於廣泛的民俗生活之中。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壹次推動社會變革的新浪潮,舞蹈做為壹種新文化形態,也更新了觀念開始湧動:二、三十年代黎錦暉等新型的歌舞劇流行於城市;李伯釗在中國蘇區組織起革命的歌舞;三、四十年代吳曉邦掀起新舞蹈運動;戴愛蓮積極對邊疆民間舞蹈的收集與演出;康巴爾汗、賈作光等對少數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尤其是延安等革命根據地蓬勃的群眾秧歌運動,都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鬥爭的時代洪流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隨著中華人民***和國的建立,舞蹈藝術踏上了艱苦創業的道路。l949至l966年是當代中國舞蹈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新壹代舞蹈工作者意氣風發,掀開了中國舞壇最初的序幕。他們隨著時代的脈搏,奮力反映當時火熱的生活,創作出如《人民勝利萬歲》、《乘風破浪解放海南》、《藏民騎兵隊》、《和平鴿》、《草原上的熱巴》、《豐收之夜》等作品。隨後十年,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題材作品的創作,進入了十分活躍的時期,尤其部隊舞蹈工作者的熱情更為突出。這壹時期出現的諸如《艱苦歲月》、《飛奪瀘定橋》、《大刀進行曲》、《狼牙山五壯士》、《羅盛教》、《三千裏江山》、《不朽的戰士》、《野營路上》、《夜練》、《洗衣歌》、《豐收歌》等等,都是壹批優秀的作品。它們以獨到的構思,高昂真摯的情感和動人的舞蹈形象,熱情地再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鬥爭歷史,歌頌了新生祖國的幸福生活。

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對瀕於失傳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大力的搶救,大批新舞蹈工作者紛紛走向農村、草原、邊寨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在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中汲取營養。經過l95l年的“紅五月舞蹈大會演”,1953年、l957年的第壹、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和1955年的“全國群眾業余音樂舞蹈會演”之後,壹大批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漢族舞蹈,經過整理、編創後從廣場走向舞臺,從業余走向專業,以嶄新的面貌先後與觀眾見面。如《紅綢舞》、《腰鼓舞》、《獅子舞》、《龍舞》、《采茶撲蝶》、《花鼓燈》、《荷花舞》、《跑驢》、《花鼓舞》、《大秧歌》、《春到茶山》、《采紅菱》、《花傘舞》、《江南三月》等等。這些舞蹈具有較強的民俗色彩、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鄉土氣息,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舞蹈同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蒙古族的《鄂爾多斯》、《擠奶員》、《盅碗舞》,維吾爾族的《打鼓舞》、《盤子舞》、《摘葡萄》,朝鮮族的《扇舞》,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草笠舞》,苗族的《苗族青年舞》,彜族的《快樂的羅嗦》、《阿哥追》,回族的《花兒與少年》等等,它們或風格獨特、韻律典雅,或情感粗獷,動律秀美,將少數民族淵遠流長的舞蹈形象,如詩如畫地呈現給中外觀眾。

新中國不僅為舞蹈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大道,而且為舞蹈新秀的崛起創造了良機。這壹時期,在為數眾多的佼佼者中,脫穎而出並在國內外具有突出影響的是舒巧、斯琴塔日哈、崔美善、張均、趙青、白淑湘、陳愛蓮、阿依吐拉、莫德格瑪和刀美蘭。她們的表演才華與藝術成就在新中國舞蹈事業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顯現著無可替代的藝術魅力。她們的藝術成就在於其對舞蹈事業的真摯熱愛和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她們是新中國第壹代舞蹈家中的傑出代表。

中國舞壇“十大名家”的出現,是建國十七年間特有的舞蹈現象,她們光彩照人的藝術成就與藝術造詣,迄今難以逾越。

同時納入舞蹈與戲劇範疇的中國舞劇,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初露端倪,而真正得到繁榮發展,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舞蹈藝術從遠古時期的巫術禮儀到舞劇這壹形式的出現,經過了數千年漫長的歷程。商周時的樂舞奴隸,可以說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舞蹈藝人。至秦漢宮廷樂舞盛行,曾出現過詩、歌,樂、舞以及武術雜技等為壹體的“百戲”,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與東西方舞蹈的大交匯,特別是絲綢之路的通達,為隋唐五代樂舞的鼎盛輝煌奠定了基礎。當時做為宮廷樂舞的《燕樂》,擁有極大的機構,唐玄宗親自開創的樂舞作坊—梨園,竟達五百人之多,足見其當時盛況。宋元之後由於戲曲藝術的興起,舞蹈漸漸融於其中而淡化了獨立的藝術地位,但因此也使舞蹈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舞蹈教育家在實踐中 把舞蹈從戲曲中分離開來,既保留戲曲舞蹈特有的形體動律,又將之動作、技巧、表情、身韻予以發展,成為獨具舞蹈特征的完整體系即中國古典舞教程,奠定了創立中國新古典抑或民族舞劇的重要基礎。

民族舞劇最初的探索是從舞劇《盜仙草》開始的。在京劇名家的幫助下,舞蹈工作者成功塑造出白娘子的舞蹈形象。《盜仙草》的意義在於它是首部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創作的新古典舞劇。它與爾後出現的《碧蓮池畔》、《東郭先生》、《海蚌姑娘》、《芙蓉花仙》等脫胎於同名戲曲的作品壹道,充分顯示了中國古典舞劇的魅力,為建立中國舞劇這壹新的藝術形式,進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實踐。

1957年舞劇《寶蓮燈》的問世,開創了中國舞劇創作的新紀元,並對當時的舞劇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並蒂蓮》、《劉海砍樵》、《石義砍柴》等壹批民族舞劇競相登臺;革命歷史及現實題材的舞劇如《黃繼光》、《蝶戀花》、《秦嶺遊擊隊》、《雁翎隊》、《八女頌》、《剛果河在怒吼》等紛紛上演,舞劇創作出觀了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同時,少數民族題材舞劇亦有可喜的收獲。像黎族的《五朵紅雲》、蒙古族的《烏蘭保》、彜族的《涼山巨變》等,都是最早以舞劇形式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成功作品。這些舞劇將色彩絢麗的少數民族舞蹈與戲劇內容有機結合,使許多少數民族舞蹈轉化為戲劇性的舞蹈形象並獨具壹格。

在建國十周年慶祝活動前後,三部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民族舞劇引起中外觀眾的廣泛矚目。《魚美人》以華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和強大的演員陣容,令中國舞劇舞臺斑斕奪目。它在借鑒歐洲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和結構方法上的偏重,特別是劇情的設置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模式明顯不同,其中的《蛇舞》、《珊瑚舞》等流傳廣泛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雷峰塔》是繼《寶蓮燈》之後又壹部大型民族舞劇。它濃郁的氣氛渲染、精心的意境營造、鮮明的人物刻畫,不僅凸顯出舞劇的重要特征,而且使舞劇充滿詩情畫意,給予觀眾由衷的審美愉悅。《小刀會》,明顯拓寬了舞劇創作的道路。它以傳統戲曲舞蹈為基礎卻不受其束縛,廣泛吸收中國民間舞和武術但予以創新,特別是對武打的設計超脫程式化的表演進行了創造性變革。《小刀會》因充滿陽剛之美並富於中國氣派而獨樹壹幟,使其成為中國舞劇的代表作之壹。

簡言之,建國十七年的中國舞劇,沖破了戲曲舞蹈的樊籬,與民間舞蹈相結合,融入傳統的以及國外的各種藝術手段,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但是其間所表現出的深受戲曲化的結構方式影響和編導手法雷同的局限性,也逐漸受到美學思想的挑戰。盡管如此,這壹時期仍不失為壹個民族舞劇人才輩出、創作活躍和碩果累累的時代。

源於意大利、形成於法國的歐洲古典芭蕾 以其嚴謹規範的科學訓練、高度的形體技巧和優雅華貴的氣質,被譽為人類藝術皇冠上的壹顆璀燦明珠。建國後芭蕾藝術完整、系統地進入中國,始於1954年前蘇聯芭蕾專家的到來和北京舞蹈學校的建立。l957年該校師生排演了德貝瓦爾的芭蕾舞劇《無益的謹慎》,是中國舞臺上首部完整上演的歐洲古典芭蕾劇目。1958年,世界著名芭蕾舞劇《天鵝湖》在北京隆重上演.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反響,它標誌著中國芭蕾藝術發展的新紀元,成為當時中國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壹件大事。之後,年經的中國芭蕾藝術工作者又連續排演了世界芭蕾名著《海俠》和《吉賽爾》以及《西班牙女兒》、《巴黎聖母院》、《淚泉》,體現了年輕的中國芭蕾舞編導獨立創造的才華。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劇團1964年演出的《紅色娘子軍》,是第壹部中國芭蕾舞劇。它采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首次塑造了吳瓊花、洪常青等栩栩如生的芭蕾舞當代人物形象。上海舞蹈學校蒞年演出的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白毛女》,同樣是中國芭蕾舞劇的新收獲。這個在我國人民中家喻戶曉的故事,被成功地以芭蕾形式再現舞臺,濃厚的鄉土氣和激昂的鬥爭場面,使舞劇頗具時代風采。

與此同時,中國舞蹈界對東方舞的學習、研究和演出也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東方舞”的大概念不囿於地緣上的劃分,它實際涵蓋了亞.非、拉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舞蹈。周恩來總理親自倡導成立的東方歌舞團,壹方面向各國人民介紹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另壹方面努力學習和表演亞非拉美的民族民間舞蹈。《拍球舞》(印度)、《八木小調》(日本)、《贊王歌》(尼泊爾)、《百花園中的仙女》(柬埔寨)、《古典雙人舞》(緬甸)、《罐舞》(斯裏蘭卡)等受到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當年東方歌舞團嚴謹莊重的藝術作風和獨壹無二的演出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被譽為“東方之花”。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中國舞蹈進程中輝煌壯麗的壹章。這部為慶祝建國十五周年而創作的史詩,以豪邁恢弘的氣勢和波瀾壯闊的場景,形象描繪出中國人民在中國***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英雄業績,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和力量。《東方紅》中的舞蹈如《葵花向太陽》的壯美,《飛奪天險》的高超,《情深意長》的靈秀,《遊擊戰》的輕捷以及《偉大的節日》中色彩斑斕的團結歡樂氣氛等等,都為這部史詩增添著絢麗的光芒。它的成功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成為中國音樂舞蹈史上的裏程碑。

1949—1966年,受到黨和國家關懷與重視的中國舞蹈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其秉承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民族民間的豐田沃土裏紮根、開花、結果;同時也以其民族精神的博大和進取,包容並吸納著人類壹切優秀文化的豐碩果實。這壹時期,舞蹈工作者鍥而不舍,以辛勤的汗水澆開了數以萬計的舞蹈之花,奠定了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基礎,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