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音樂可視化的理論闡述

音樂可視化的理論闡述

屏媒時代,音樂作品用視覺來欣賞

在傳統意義上,音樂屬於耳朵,是用聽覺體驗美感的藝術。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往往是在傾聽的基礎上,通過“音響感知與情緒感受”“形象聯想與理性感悟”以及“音樂美的體驗與感悟”等階段,完成對音樂作品由感性到理性的審美體驗過程。音樂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在情感的伴隨下,通過想象聯想,獲得音樂形象、生活情景以及意境等形象,音樂可視化變為現實。因此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迪斯尼憑借“可以聽動畫”“看古典音樂”的創造性思維將音樂與傳統動畫結合起來的探索,並將這種開創性的思維融進了1940年的《幻想曲》和2000年的《幻想曲2000》創作中,進壹步實現著以動畫詮釋音樂情緒、將經典音樂和動畫藝術融為壹體。將音樂這門聽覺藝術帶入視聽結合的新境界,《幻想曲》系列片可以說是壹個開創性的舉措,為音樂可視化奉獻了壹個絕佳的典型。

音樂可視化可為欣賞音樂藝術開通嶄新的渠道,中科院自動化所科學藝術中心在成功創作了大量三維動畫作品後,正式為新媒體產業化在音樂可視化中發力,2012年將推出巨型球幕影片《化蝶》,該片將用逼真的三維動畫技術秉承視覺詮釋聽覺的藝術創作理念,對中國傳統經典進行科學而藝術地全面解讀。精心選取的極具代表性的中國音樂,無論是明亮的快板,還是低沈的雄壯都有力地展開表現出愛情的亙古悠長。動畫師們通過三維動畫的形式將音樂意象具體化,把諸多的音樂元素賦予了十分明確的表現意義。借助動畫的表現,有助於欣賞者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認識,並提供從經典音樂作品重升華新的情感感受的契機,使得視覺感知拓展、延伸了聽覺藝術的美感範疇,為欣賞音樂開通了壹條嶄新的渠道。

同時,音樂可視化增強了“寓教於樂”的功效。藝術教育是激發人們求知興趣,用藝術和美的方式契合人們對事物認知的心理。因此,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並深化為壹種智慧和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之壹。純粹的音樂聽力訓練在激發興趣階段收效甚微,而音樂可視化的音樂教育則將無形的音符、旋律等音樂理論知識化為悅目的視覺形象,例如1940年的《幻想曲》中七段經典音樂的故事化處理,不僅增強了音樂作品的趣味性,又通過各種視覺元素將音樂主題、人生哲理或積極的生存觀傳達出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陶冶兒童情操,潛移默化地提高接受者的音樂素養,在北美洲這部電影常常被用來做兒童對古典音樂的啟蒙,尤其恐龍的壹段特別受小觀眾的青睞,有些擁有該電影的影音產品的父母會吃驚地發現他們的孩子會哼唱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近年來隨著微電子、光電技術和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視覺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例如三維動畫中更高效、更精確的動作捕捉技術得到了廣泛的研發和應用,由此而催生出壹批畫面效果驚艷、虛擬角色動作真實可信,感染力極強的視覺作品,與各種音樂類型展開聲畫結合,在音樂可視化的藝術化、真實化方面做到了新的高度。如Animusic公司出品的視覺音樂作品,用計算機制作概念樂器的演奏效果動畫和各種高質量圖形的虛擬3D音樂場景,其作品基於音符,由淺入深,趣味性十足地將復雜的和聲、旋律等音樂意象直觀地呈現出來。

音樂文化用視覺來理解

視覺與聽覺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通道,是人類最自然最常見的行為,對人類認知世界的活動來說是不可替代的。通過各種視聽感官認知外部世界,“觀看”和“聆聽”是最自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眼睛像鏡頭,耳朵如收音器,因此人類所接觸到的是經過“視聽媒介”的選擇、過濾之後具有特定觀看角度、聆聽維度的擬態世界。古希臘哲學家們認為視覺與理性相連,聽覺與靈魂相接,視聽能夠提供認識對象、認知世界的最多的客觀信息,其認知特性是最可依賴的。人類的“看”和“聽”不僅是自然生理行為,更是社會行為,是壹種文化景觀。這種文化景觀是人與外部世界交流互動而創造出的意義。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壹種現象,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積澱的,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並凝結為精神產品的現象。在中國古籍中,文化的涵義是文治與教化,是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培養。英國著名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認為文化既包含那些具備偉大傳統的最優秀的思想和藝術經典,也包括人類整體的生活方式。因此,由於視聽而誕生的文化景觀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不僅體現於藝術、體現於知識,更是體現於“視聽結合”的日常行為。

作為文化大類中的音樂文化同樣具有可視化的內涵,即音樂意象轉化為視覺形象,音樂的感性聽覺本位與感性視覺層面在新媒體技術層面獲得了更高形態的融合,符合現代觀賞者的身份認同和符號價值,而且,音樂可視化為音樂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壹個全新的演繹形式和體驗途徑,在可聽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可看性,並用深層契合的方式延長了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音樂可視化將會逐步成為壹種風尚,壹種時尚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音樂文化的外部形態來看,音樂可視化講究音樂元素與視覺元素的運動與構圖、色彩與影調、場景與情感的相互輝映;而聲學與影像的結合則主要是有機整合聲光電,結合編導演等。用視覺來理解音樂文化的基點在於視覺因素,尤其是視像、影像因素;核心在於世界文化圖景趨於視覺化這壹文化走勢;支點在於視覺文化的技術動力,當代新媒體技術、可視化技術的發展進步;落點在於普泛化的當代消費社會。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催生了讀圖時代的到來,視覺化的大趨勢意味著壹種思維範式和讀解世界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視聽結合媒介的普及,為音樂可視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音樂可視化就是視覺化元素在音樂創作、演繹和體驗上的深入,它將可以脫離音樂表演本身,根據音樂的內涵及創作者的想象來詮釋音樂。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圖像俘虜了我們,而我們無法逃脫它。”在未來,音樂文化的可視化將成為把握音樂美感的主流方式中的重要手段。

音樂信息用視覺來傳播

聲音和影像、聽覺與視覺,在當代社會中,兩者***同約定審美趨向,主宰大眾文化的美學形態。視覺為人們看見和理解的音樂作品、音樂文化提供了諸多方便,人們將越來越依賴於讀圖,可以說,可視化將重塑我們的由印刷文化改造過的生活方式。同時,視覺文化以壹種人們不易察覺的方式,在觀看的同時提供著潛在的意識形態和特定的世界觀。盡管音樂藝術本身並不依賴視覺,但卻依賴音樂可視化這壹理解音樂文化的趨勢。視覺化也使人們的認知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過去,音樂被理解為復雜而和諧的數學比例;現在,音樂被理解為美妙而深奧的靈韻;未來,音樂將被理解節奏化的圖像,因為可視化已經成為壹種世界的表征。馬克思曾說過,“對於壹雙不辨韻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然而隨著音樂可視化時代的到來,欣賞最美的音樂,不必完全依賴耳朵。音樂視覺化發展趨勢表明,視覺和聽覺二者在未來的互動中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人類的視、聽、觸等多種感官的融合,將把聽覺藝術中極為復雜的人類精神表述以相對完滿的具象顯現出來,以完整而真實地演繹和體驗人類的情感。

可以預見的是,音樂可視化的具體應用非常廣泛,例如現場表演、會展現場等處裝置音樂可視化系統,結合特種影像及定制的具有沈浸感的內容開發作品,可以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借助可視化樂譜和概念樂器演奏方式可以設計舞蹈動作以及虛擬表演;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音樂形象的交互式展示,使用者可以通過音樂接口、人機交互界面來控制虛擬角色、虛擬場景以及增強現實的故事情節來娛樂;音樂可視化系統借助計算機編程和投影技術可以實現建築投影、場景重現等方式產生色彩組合變幻、圖案的變幻等;更如音樂爆竹煙花、音樂噴泉等公***藝術形式的表現形式的拓展,前者如虛擬煙花與音樂節奏的配合,後者可利用不同音色、振幅和節拍來控制水流、水柱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在音樂教育方面,音樂學習者可以通過可視化交互系統與虛擬樂器進行實時交互練習,學習的過程也變得趣味十足,學習效果隨時檢測等;在專業研究領域,更音樂可視化更是對音樂演奏分析、音樂曲式分析、音樂表演分析、音樂認知訓練、音樂情感表達等多個專業範疇中提供便捷實用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