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閃亮崛起的“文化常德” 常德即將崛起

閃亮崛起的“文化常德” 常德即將崛起

文化是壹座城市的精髓和靈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華詩詞之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壹張張洋溢著高雅精致的文化氣息和品位的城市名片,使常德吸引了外界更多的目光和關註,也彰顯出這座城市日漸提升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文化,已經成為壹對隱形的翅膀,逐漸演變為助推常德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軟實力”。

“文化優勢”成為首選

有人說:在常德,撿起壹塊磚頭,就是撿起壹段歷史;抓起壹把泥土,就是抓起壹段傳奇。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足以讓常德人自豪不已,也足以讓外人驚羨不已――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劉海砍樵在花山,等等。全市不僅擁有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大小文物點2000多處,而且擁有距今6500多年中國最早的稻作文化,最早的城市文化遺址――城頭山,宋教仁、丁玲、翦伯贊等數不勝數的文化名人,以及大量的山水文化和佛教寺廟文化。

資源只是潛在的發展優勢,並不是現實的力量。因而,常德市的決策者沒有過分津津樂道於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是深入考慮,將其轉換為“軟實力”。不斷地給它註入“催化劑”,使其產生核聚變的現實效應,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優勢。

詩意的城市,應該有著詩意的布局,充滿詩意的想像。說常德是壹座文化的城市、詩意的城市,壹點也不過分。沅江外灘,原本是壹個荒涼、偏僻的河灘,經過壹番全新的創意、打造,投資2億多元,在鋼筋混凝土的防洪大堤上,巍然立起壹道具有厚重人文內涵的中國常德詩墻,並已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被譽為“詩國長城”。公園內,每天有上萬人遊覽,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少詩歌愛好者還現場吟誦,感受春夏秋冬景觀的變化。有專家感慨地說,常德人敢想敢幹,辦文化有創意,也是“大手筆”。

也許,規模宏大的詩墻只是壹個載體,像模像樣的 “詩人節”才是詩意的最好體現。從2004年開始,該市攜手中華詩詞學會,承辦全國性的常德詩人節,每兩年壹屆,壹大批著名的詩人從四面八方雲集在壹起,***享詩歌的盛宴。詩人節已經舉辦了三屆,壹屆比壹屆規模大,壹屆比壹屆影響廣。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當場授予常德全國首個“詩詞之市”稱號,所轄9個區縣(市)有6個同時獲得“中華詩詞之鄉”稱號。漢壽縣有5000多名詩詞會員,其中農民群眾1000多人,每年創作詩詞2萬多首,出版詩詞專著100多本。

文化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斷地傳承與創新,就要不斷地添加“催化劑”。常德絲弦是全國十大著名的曲藝品牌之壹,原有300多首曲調,因為戰火,因為動蕩,現在保留下來的僅有100來首。近幾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鼓勵下,壹些專業人士傾心傳承與創新這種地方曲藝品種,不失時機地融入新的時代元素,從而使其雅俗***賞,很受歡迎。文化部門先後編撰了《常德絲弦》、《絲弦音樂匯編》等壹批搶救性的圖書,並舉辦了近100期絲弦培訓班,還嘗試在部分中小學開設絲弦藝術課,為這壹獨具常德特色的藝術培育後繼人才。

在常德,提起海燕歌舞團幾乎是無人不曉。壹批農民藝人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經過15年的打拼和磨練,海燕越飛越高越精彩,創造了引人註目的“海燕文化現象”。

此外,常德文化還多次走出國門,壹展風采。2002年,器樂合奏《蓮臺春曉》等7個節目赴澳大利亞參加文化交流演出。2004年,市歌舞團應邀赴馬來西亞進行為期40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處,掌聲不斷,並迅速刮起壹股“絲弦”旋風。2005年,文藝工作者壹行50多人前往日本、韓國兩地,參加日本(2005)愛知中國館“湖南周”及中國湖南(日韓)專業招商引資洽談會世博會演出,受到日本觀眾的爭相追捧。

城市不僅是物質的空間,也是精神的空間;不僅是經濟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正是站在這樣壹種高度,常德在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忘關註城市品質內核與發展潛力的文化建設。2004年下半年,市委四屆五次全會提出了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城、和諧常德”的發展戰略,把建設文化名城作為今後發展總體戰略三大構件之壹,受到全市人民的廣泛關註與熱情支持。2006年6月和8月,相繼出臺了《關於建設文化名城的若幹意見》、《“十壹五”期間文化名城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十壹五”期間,市財政城建費中每年投入2000萬元,作為文化名城建設引導資金,逐步建設德山人文景區、屈原公園、太陽山主題公園,修繕並興建柳葉湖書香苑、漁樵村、司馬樓,修繕抗戰將士公墓、抗戰地堡戰壕、四大古井等28個大型工程項目。自2006年10月以來,文化名城建設項目已經啟動三批,先後建成四眼井、葵花井、筆架城、新華大廈、屈原公園、榮定王墓等,重點開發了桃花源、夾山寺等景區,形成了旅遊與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格局。

文化的發展,積聚了人氣,也積聚了財氣。在常德,詩墻壹帶是“黃金地段”,聚集著圖書館、博物館、書畫院、群眾藝術館等10余家文化單位,家家都是高樓大廈,金碧輝煌,形成了壹條“圖博文”特色文化路。10年的時間裏,通過不斷地建設和改造升級,逐漸形成壹條有形的“文脈”,氣韻貫通、書香四溢。廣大群眾壹致贊譽,這是在“時尚”中圍出的壹方“凈土”。

重在改善“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是由市委書記武吉海所倡導的。他解釋說,發展文化,重在改善文化民生,這既不是衣食住行之類的傳統意義上的民生,也不單純是唱歌跳舞旅遊休閑之類很表面化的民生,而是廣大群眾精神生活的安頓問題。通過補貼機制、買單機制、獎勵機制、扶助機制等壹系列創新手段,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近幾年,通過“社區文化圈”的打造,把文化“種”在市民的家門口,讓市民與公***文化設施相鄰而居。

壹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這個城市的市民驚奇地發現,不管住在哪裏,只需要步行10分鐘就能享受公***文化服務,文化體育的基礎設施隨處可見。驚奇的背後,是市委、市政府巨額的投入。短短兩年的時間,全市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比“十五”期間的總和還要多,相繼建成廣電中心、報業大廈、博物館、書畫院、圖書館、體育中心等10多個重點文化項目。常德大劇院、青少年文化宮等壹批文化工程即將開工,項目總投資達1億多元。市博物館、書畫院等文化機構和城區所有公園免費開放,並積極修繕保護壹批文保單位和文物古跡。

每當夜幕降臨,公園廣場樂聲四起,其樂融融,男女老少有的拉琴唱歌,有的跳舞健身,有的揮拳舞劍,有的下棋聊天,各得其所,怡然自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覃清香說,在常德,雖沒有像大連、青島壹樣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廣場,但小廣場多的是。我們的每壹項文化體育設施,都是替老百姓考慮的。據不完全統計,常德城區擁有壹定規模性的文體廣場5個、大小公園120多處,擁有全民健身房230多個、文體活動室130多個、老年活動中心50多個、社區文化中心戶300多家。

“武陵歡歌”是常德的品牌文藝活動,每次都吸引上萬人參與。今年以來,“夕陽紅”老年合唱節、“和諧常德”社區文化節、“感動常德”手拉手貧困助學大型公益晚會、“電視歌手”選拔賽、“激情廣場”大型群眾歌詠會等文化活動,每月準時走進廣場,走近市民,參加活動的群眾累計達到20多萬人次。

現在,進城農民工等社會弱勢群體,也可以和城裏人壹樣參加各種文娛活動,享受免費借閱圖書等優惠服務,“文化***享”真正成為現實。去年以來,全市“三下鄉”活動為農民演出節目2300多場次,放電影5萬多場次。城區各街道已建立威風鑼鼓、腰鼓、花鼓、競技龍燈、耍獅子等20多支特色文藝隊伍,重大節假日裏,“時時看見龍獅舞,處處聽見鑼鼓響”。

鼎城區草坪鎮組建的民間藝術演出公司,下轄10多支演出團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力就業難,還增加了農民收入。鼎城孤兒藝術團由30多名孤兒組成,大的也只有十六七歲,小的才十歲。在團長肖宏國的帶領下,他們做到學文化與演出兩不誤,全部實現了自食其力。

這些年,節慶活動在常德非常紅火,許多都是農民自辦的,比如桃花節、白鷺節、柑橘節、葡萄節、山歌節等。農民舉辦的節慶活動,自然是農民當“主角”,多是些源自鄉土、反映民族民間生活的作品,如祖孫三代表演的“澧州大鼓”、農民兄弟演唱的土家族原生態歌舞等,與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帶著泥土的芳香,常演不衰。

有人說,沒有文化的城市,是鋼筋水泥的叢林;沒有文化的地方,只會產生沙漠壹般的心靈。近幾年,常德市始終依靠先進文化的引領和支撐,陶冶民眾心靈,塑造城市文明。今年,在相繼取得10多個城市榮譽稱號之後,又響亮地提出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在社區,隨處可見這樣的溫馨話語:“當您彎腰拾起壹張紙屑、壹片果皮時,您會發現,您撿起的是壹份責任,壹種文明”,“妳文明,我禮讓,我快樂”。

也許難以令人置信,僅常德城區就有4萬多名學生通過“小手拉大手”,感染和帶動10萬多市民加入到“告別不良行為、爭做文明市民”的文明創建活動中來;8萬多名大學生、工人、公務員主動報名成為註冊誌願者,隨時為需要的人提供無償幫助和服務,成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先行者。

常德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有蓬勃的聲勢,而且形成了壹定的“品牌效應”。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社區文化、廣場文化、鄉鎮文化、企業文化等群眾文化活動競相上演,並且紛紛亮出了自己獨特的品牌。武陵歡歌、全民讀書日、文化沙龍、英語角、激情廣場大家唱等許多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動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市民正***享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成果。

這是城裏人的感受,而在農村,文化惠民的力度同樣很大。全市200多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有設施獨立、設備齊全的文化站,80%以上的城鎮社區和村建有文化活動陣地,農民和市民同樣享受著豐富的文化精神食糧。與此同時,遍布全市的“社區書屋”、“農家書屋”、“小康書屋”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許多農民像城裏人壹樣,可以輕松地享受到文化知識的實惠。

“產業航母”整裝待發

文化,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沒有產業的繁榮,就沒有事業的興旺。在常德,文化服務經濟,文化產業與各類產業交融互促,已經成為壹種新的潮流。文化與產業嫁接,文化種入市場,已經成為壹種自覺行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常德文化產業的活力迸發,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提升文化事業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精神需求的需要。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根本出路在改革,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也在改革。”市委書記武吉海說起文化體制改革,語氣堅定,有著不壹般的見解。也正是這種見解,促使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始終不渝發展文化產業。

常德人眼中的文化產業,並非“空中樓閣”。近年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和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需要,以文化建設為重點,通過合理規劃文化產業布局,積極扶持壹批文化娛樂旅遊項目、壹批文化產業園區、壹批文化龍頭骨幹企業、壹批文化專業市場,努力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特別是200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兩次召開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配套出臺了壹系列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常德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壹項戰略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文化單位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很快,匯集了數千名幹部群眾、專家學者意見和建議的《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草案)》出臺,明確提出,到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17%左右,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左右,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目前,《常德市“十壹五”期間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經過專家學者、社會各界的多次論證後頒布實施。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確定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和單位,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項目。

從2006年開始,又抓住省委、省政府在常德做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契機,加大改革力度,迎難而上,抵住壓力,實施大“突圍”。在改革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有情操作,分類指導,不搞“壹刀切”,實行壹企壹策,使文化體制改革有聲有色,異彩紛呈。常德日報社、市廣電局、市藝術劇院等市直文化宣傳單位,主動對接市場,對所有人員施行競爭上崗。同時,建立了分配激勵機制和考核評估機制,堅持惠普制和重點傾斜相結合的辦法,分配重點向貢獻突出、業績顯著的人員和特殊人才、特殊崗位傾斜。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改革,壹場靜悄悄的改革,喚醒了“沈睡”多年的文化資源存量。印刷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擁有以金鵬凹印為龍頭的印刷企業170家,固定資產7億元,年營業收入8億元;圖書報刊市場初具規模,零售企業達80家,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營業收入4億多元。來自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0億元,同比增長18%,高於全市GDP的增長速度。目前,已有市漢劇院和市電影公司兩個單位完成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任務,已進入清產核資和人員身份置換的實質性階段。

文化的騰飛,離不開具有競爭力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領跑”。近年來,全市大興文化產業,大量的民間資本紛紛進入,拓寬融資渠道,逐步確立了24項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總投資逾70億元。在此基礎上,以文化促旅遊,用租賃經營權方式參與體制改革,以專業的眼光和精心的策劃,對文化旅遊線路進行優化重組,接連推出山水風光遊、文化民俗遊、橘鄉文化遊、詩詞之旅等。伴隨改革的陣痛,壹批大型骨幹文化產業逐步形成。常德日報社實行媒體分體經營後,潛能得到激活,目前已擁有“三報壹刊壹網”,所屬常德網繼紅網之後獲國家壹類新聞網資質,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廣電局實行頻道改革,節目質量明顯提高,出現了《公***視點》、《都市3?15》等壹批精品欄目,廣告經營收入保持30%的增長速度。

由歌舞團與漢劇團合並組建的市漢劇院,是資源***享、集約經營、提質增效的壹個範例。“過去,由於各自為政,財力分散,無論哪個團,承接大型活動總有些力不從心。等財政撥款,等演出任務,很多機遇就在等待中擦肩而過。結果,兩個團都吃不飽吃不好。”壹打開話匣子,市漢劇院院長龔為民的眉頭就不自覺地擰在了壹起。“現在好了,經過改制合並,員工人數比從前少了,總體實力卻增強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成了主人翁,都在主動面向市場想事。”

壹大批老牌國有文化單位在結構調整、體制創新中煥發青春活力。去年初,全市10多個劇團全部組建了市場化公司,形成了演員專心演出、公司負責中介、業務員出外跑路子的壹條龍運營模式。同時,大力優化發展環境,制定出臺了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使壹大批民營文化企業相繼落戶常德。由三明置業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的人民文化影視城,按五星級影院標準設計,集文化娛樂、藝術培訓、圖書報刊、影視、購物、演藝等十大文化產業項目於壹體,將成為全省超壹流的綜合性文化基地;臨澧縣引資1.25億元修建了以電影放映為主的多功能文化娛樂設施;澧縣引資新建了翊武劇院、梨園文化街、荊河劇團藝術大樓;鼎城區引資300多萬元修建了兩岸商務文化活動中心。

在舊體制下,文化好像只是單純的娛樂,只是依附財政撥款的“花錢機器”。多少年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似乎只會“演戲”,只能玩“花架子”,天生與經濟與實業無緣。但是在今天的常德,文化已經脫胎換骨,文化就是生產力,就是經濟效益,就是綠色GDP。

“軟實力”的效應在顯現

當前,區域間的競爭,正從“拼經濟”、“拼管理”上升到“拼文化”,沒有文化的繁榮,不可能有經濟的持

久繁榮。談到文化,市長卿漸偉有著獨到的見解:“經濟是城市的實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已經成為壹個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用文化領先帶動發展率先,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硬實力”,是常德市決策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廣大幹部群眾的***識。面對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事業,才能進壹步弘揚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才能在文化生產力的航線上瀟灑起飛。

追尋常德經濟發展脈絡,可以感觸到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支撐作用。2005年,市委、市政府經過廣泛調研,征求意見,提煉出了“德行天下、和諧奮進”的常德精神。圍繞打造“文化名城”這個目標,努力挖掘常德悠久的歷史和厚實的文化底蘊,展示文化魅力,實現以文化涵養社會,以經濟推動文化,出現了“文化和經濟比翼雙飛”的常德現象。圍繞常德獨特的德文化,將歷史文化與產業經濟相對接,以產業化經營的理念、思路和模式,深入挖掘常德獨特文化的深厚內涵。著眼文化產業的創新性、創造性、創意性,將其規劃建設成為產業集群、產業鏈條、人才、技術、資金等多“元素”組成的系統工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傳統的價值觀念在改變,善德精神在彰顯。以文化涵養發展,用文化提升經濟,正在成為壹種活生生的現實。常德,壹座桃花源裏的城市,無論誰,在這裏都可以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有壹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2001年,中國紡織機械總公司要求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整體遷入提供多項優惠條件的另壹座城市,可總經理常旭堅持將公司留在了常德。他無限感慨地說:“常德,的確是個常有德的好地方。當我們的企業和職工遇到困難的時候,上至官方,下至老百姓,常德人都在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們。無論如何,常紡機離不開常德。”從那之後,每有客戶來常德,常旭必帶他們到城區參觀,了解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於是,壹批又壹批中外客商紛紛前來投資興業。壹時間,常德出現了創元鋁業、常德卷煙廠、恒安紙業、金健米業等壹大批具有當今國際領先水平的生產廠家。又壹次用“文化再造”,促進了經濟的轉型升級,呈現出城市“形態”、文化“神態”、市民“心態”內外和諧,經濟實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剛柔相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圖景。在文化魅力的吸引下,招商引資項目的數量質量頻頻刷新:2007年,全市實際引進內外資總額202.54億元,同比增長53.4%,其中外資到位1.9億美元,同比增長25%;引進市外境內資金188.27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外省資金126.1億元,同比增長101%。常德的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342.1億元增加到860億元,年均增長11.5%%,經濟總量在湖南省排第二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城市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了全國百強。

在文化的滋養下,壹條蔚為大觀的工業走廊應運而生,南起漢壽太子廟鎮,經德山開發區、武陵開發區、鼎城區灌溪鎮,北至桃源縣盤塘鎮創元工業園,全長79公裏。具有人口、自然、教育、交通、文化優勢,目前已形成了煙草、有色金屬、機械、紡織、紙業等主導產業明顯、集聚能力較強的工業園區。至2007年,工業走廊內各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366.4億元,就業達到5萬人。

與此同時,常德正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越來越受到八方遊客的青睞。據統計,2007年***接待各地遊客85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1.94億元,比上年遞增33.7%。2008年上半年,接待各地旅客405萬人次,旅遊收入24.2億元。還有服務於產業經濟的茶文化、葡萄文化、柑橘文化,既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賺得了不少真金白銀。年復壹年的茶文化節,捧出了石門茶葉第壹品牌“石門銀峰”;柑橘文化節為“石門柑橘”起到了催化、傳播作用,使這個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山區縣,壹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柑橘生產基地。

澧縣城頭山(葡萄)莊園,被譽為“南方的吐魯番”,是壹家集葡萄生產、示範、生態和觀光旅遊於壹體的民營企業,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壹個示範點。通過葡萄文化牽線搭橋,促進葡萄產業生產經營向縱深發展。2007年,接待遊客7萬余人次,僅旅遊收入就達150萬元,吸納勞動力就業近200人,同時帶動了周邊葡萄、蔬菜等農產品的銷售。

於是,文化軟實力提升了,經濟硬實力也不斷增強,社會進步了,城市發展了,會心的笑容掛在每壹個常德老百姓的臉上。

文化是壹種力量,是壹種經濟,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常德,始終抓住文化這個“軟實力”的載體,虛功實做,壯大文化,培育精神,成功實現了從“文化大市”到“文化強市”的優雅轉身,完成了從“常德制造”到“常德創造”,從“常德創造”到“常德創意”的美麗蛻變。

燦爛的歷史文明,賦予常德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改革發展的今天,承襲豐厚歷史文脈的常德,正創造著新的文化輝煌和經濟輝煌。壹個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全民文化素養良好、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體制更具活力,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常德正漸行漸近。

壹個全新的“文化常德”,正在閃亮崛起!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