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魅力中國》2010年8月第1期
供稿文/尹飛飛1 任璐2
[導讀]建築是視覺藝術,具有空間上的持續感;而音樂是聽覺藝術,是在壹定的時間過程中延續展開的空間。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尹飛飛1 任璐2
(1河南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河南省中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建築是視覺藝術,具有空間上的持續感;而音樂是聽覺藝術,是在壹定的時間過程中延續展開的空間。 音樂在時間中展示空間,建築在空間中體現時間。歐洲先哲們的曾說過:“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關鍵詞:建築;音樂;藝術;聯系
中圖分類號:TU-80 TU-8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A-0181-02
音樂和建築是不同門類的藝術,是不同性質的學科,但建築與音樂都是藝術的表達形式,都體現了人類特有的情感。建築是視覺藝術,具有空間上的持續感,是通過建築物的形體、結構、空間、色彩、質地等方面的審美處理所建成供人們居住和活動的場地的壹種造型藝術。而音樂是聽覺藝術,是在壹定的時間過程中延續展開的空間,是通過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方面有組織形成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壹種聲音藝術。
當妳聆聽貝多芬交響曲的時候,音樂主題的戲劇性展開,多層音響的結構組合,可以借著通感與聯覺等心理功能,呈現出壹個博大恢宏的空間世界。同樣,當妳在中世紀哥特建築中倘徉,也仿佛在欣賞壹首古典名曲,向上的線條與斑斕的高窗似有力的和聲,壹排束柱與尖拱像強烈的節奏,從廣場的前奏到鐘樓的主題,經過長長的巴酉利卡展開直抵聖壇的高潮。歐洲先哲們的總結多麽精妙:“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壹、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是說音樂雖然在時間流動中不停地演奏著,但它的內部卻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形式美,來源於壹定的數量比例關系。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研究發現,各種不同音階的高度、長度、力度都是按照壹定的數量比例關系構成的,後來他把這種發現推廣到建築上,認為建築的和諧也與數比有關。畢達哥拉斯以及後來的壹些著名的美學家、建築家都認為,如果建築物的長度、寬度、體積符合壹定的比例關系,就能在視覺上產生類似於音樂的節奏感。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以古希臘建築三種格式的石柱的美為例,具體說明了由於臺基、柱身和檐部的體積、長短以及間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莊重、秀美、富麗等風格區別,這就仿佛樂曲中的歌頌、抒情曲和多聲部的合唱壹樣。這正說明了音樂與建築都具有壹種數比美。
1.重復的技巧
在音樂的創作中,“重復”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壹,建築設計也是如此,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建築中,這種重復當然壹定是由建築設計所引起的視覺可見元素的重復,如光線和陰影,不問的色彩、支柱、開洞及室內容積等等。壹個建築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這些韻律關系的協調性、簡潔性以及威力感來取得的。那羅馬大角鬥場連拱的重復,希臘神廟優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復,以及北京頤和園長廊的重復等等,都具有古典音樂裏可以找到的那種規則式的重復。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築群有那樣和諧、協調,是因為它們富有美的“旋律”,體觀了建築美的特有法則。那些宏偉壯麗的交響音樂作品那樣勻稱完整,是因為它們具有嚴謹的結構,體現了音樂美的特有法則。
2.結構上的把握
音樂中的形式結構,如曲式中最小的結構——起、承、轉、合(歐洲傳統音樂中叫陳述、鞏固、發展、終結)四句方塊的樂段,其結構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結構形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作為交響曲的四個樂章,也可以說是起--承--轉--合的壹種擴展。這四個樂章恰如四幢樓房,按前後左右組合在壹起,在前面的是第壹樂章,在左右是第二、三樂章,在後面的是第四樂章,也叫終曲。
音樂的美,也包括音樂結構的美。但是,音樂的結構受限於作品的題材內容,並服務於它。結構在主題的重復、變奏、展開、派生、對比、再現等過程中,有時強調變化,有時強調統壹,完全以內容需要為依據。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再現部中,作者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就省掉了呈示部中曾出現過的“同窗***讀”的副部。
3.音樂創作上的溝通
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的確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受到建築藝術的或多或少的影響。貝多芬在創作《英雄交響曲》時,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築群的啟示。舒曼在ь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就曾想表現科隆大教堂外觀的壯麗與雄偉,其中短促而別致的主題仿佛是用音樂再現了哥特式的線條,它貫串於整首樂曲,時而以基本主題形式出現,時而像是極為瑣碎的斷片,這樣就使作品既有壹致的構思又有無限多樣化的表現,而這種無限多樣化的表現正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對此,柴可夫斯基曾說:“偉大的音樂家在大教堂絕頂之美的感召下寫成的幾張譜紙,就能為後代人樹立壹座刻畫人類深刻內心世界的猶如大教堂本身壹樣的不朽豐碑。”
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建築,凝固的音樂。源自於壹個古老而優美的傳說----在年代久遠的歐洲,色雷斯地方出了壹位著名的青年歌手奧爾菲斯(Orfeo),他的歌喉是天賦的,並且是第壹位給各種木石之物起名字的神,能憑神力使本是壹堆死物具有活躍的生命,因而能在奧林匹斯的神聖家族中,受到阿波羅神的青睞。阿波羅受之以七弦豎琴,請文藝女神謬斯為他教授音樂藝術。某天,奧爾菲斯靈感來襲,他彈起了豎琴,其音美妙絕倫,山嶽動容,為之起舞;流水斂神,為之助聽。被灌註生命的木石為琴聲所感染陶醉,立刻依其旋律,平地構築起幢幢美的建築物。曲盡而余音裊裊不絕,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卻永遠凝固在這些建築物上了。這壹則極具美感的神話說的是建築的起源,同時它道出了建築形象與音樂藝術形象間在美學上的聯系,使“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或建築是無言的音樂”這壹美學意味的比喻得以流傳。
其實,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意思是說,如果使音樂的時間流動全都凝固下來,我們從音樂中或說從樂譜中便可以看到諸如嚴格數學化的比例、對稱、均衡等造型特點以及樂曲形式同建築結構的聯系。
1.建築中的音樂語言
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書中說:“建築空間和形象中的抑揚頓挫、比例結構及和諧變化,體現了音樂的旋律。”
建築在造型和顏色方面,壹個元素重復的高低起伏的變化就產生了旋律。例如: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聳的尖塔、修長的立柱、紛繁的花窗玻璃構造出空間的高曠、單純、統壹。錯落有序的色塊、統壹有序的物體如同音樂中連續的、漸變的、起伏的節奏感。那壹個個建築中的裝飾構成壹個個空間的組合,猶如音樂中的壹個個音符;那些精細的雕塑,刻著不同的人物,不壹樣的故事,就像音樂中那小小的壹段樂章,而故事之間又是相互的聯系,就串成了壹部完整的世俗的交響。
建築在空間方面,往往是壹個序列,是壹個需要在運動中逐步鋪陳開來的、置於時間推移序列才能領略其全部魅力的壹個空間序列。空間序列的展開既通過空間的連續和重復,體現出單純而明確的節奏,也通過高低、起伏、濃淡、疏密、虛實、進退、間隔等有規律的變化,體現出抑揚頓挫的律動,這就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能給人壹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北京的故宮,從正陽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長達七華裏的中軸線展開,十幾個院落縱橫交錯,有前奏、有漸強、有高潮、有收束,幾百所殿宇高低錯落,有主體、有陪襯、有烘托,雄偉壯觀的空間序列儼然壹首有前序、漸強、高潮的交響樂;
2.建築與音樂的結合
我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各具特色,蜚聲於世,它們是非常富有音樂性的建築,閃耀著勞動人民的音樂天賦在建築中的智慧光芒。 北京明清兩代建築的天壇回音壁與三音石引人人勝,回音壁內側墻面平整光潔,它使外來音響沿內弧傳遞,久久回蕩。如站在壁前輕輕哼唱,和聲隨之而起,深沈婉轉,娓娓動聽;如放聲高歌,則回聲四起,洪亮粗獷,縈繞耳畔,蕩人心懷。
在外國的古代建築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樂性”的塔建築,如意大利比薩教堂的鐘塔。塔的頂層裝有七只音階鐘,能發出“do、re、mi、fa、sol、la、si”七個音,成了壹座有趣的“音樂塔”。比薩斜塔是屬於比薩大教堂的鐘塔,每當教堂舉行儀式時,塔上的音階鐘叮當敲響,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印度泰米爾地區的壹座古老的廟宇裏有壹“音樂樓梯”。 樓梯是利用不同材質的花崗石反復加工,按規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來的,當踏著樓梯前進或用木頭輕輕敲擊時,便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三、結語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馬克思也要求我們在看待各種關系時要特別註意“它們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建築與音樂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依據。
人類在建築中找到了思維及經驗之關聯,在音樂中更是有了人類***通的情感與意義。而生活中,也是無處不見建築,無處不顯音樂。脫離了音樂的建築,就喪失了它的藝術元素;脫離了建築的音樂,就失去了它的工整性。建築與音樂是相互融合的,特別在建築方面,只有讓壹個城市的建築具有獨特的音樂美,才能體現壹個城市的特色,同時,也更能使人們生活的開心。達到建築與音樂真正恰當、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爭取的。
參考文獻:
[1] 林蒲田.《建築與音樂》,《中外建築》雜誌社,1998.06
[2] 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人民出版社,2002
[3] 吳碩賢.《音樂與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4] 黃國新.《凝固的音樂》,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