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排簫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排簫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問題壹:揭秘:排簫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是高中音樂書裏的嗎?

如果是,那答案是這樣的:

小提琴、大提琴、吉他、風笛、小號

豎琴、排簫、(不知道)、薩克斯、卡曼賈

問題二:排簫是以下哪個國家最古老的樂器之壹? 歐洲 蘇格蘭 阿根廷 應該是我們國家的吧

排簫

吹孔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其結構由長、短不同的竹、木或銅管按音階編排而成。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也各有所異。木制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制排簫音色明亮。

中國排簫 古代稱、籟、簫、鳳簫、比竹等。《尚書》、《周禮》、《詩經》等書中,都有簫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排簫壹般以竹做管,用繩或竹纏縛,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是用石頭做管。歷代排簫的形制很多,大排簫23管(壹說22管),稱言;小排簫16管;無底者稱洞簫。還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規格的排簫。1978年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奇1號墓內的石排簫,長15厘米,寬8.3厘米,有13管,管壁壹般厚0.1厘米。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有的也用於軍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約於唐代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仍保存著兩支唐傳16管甘竹排簫的殘品。近年來,中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制,並改革成雙排管加鍵哨式排簫,***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歐洲排簫 亦稱潘排簫,為歐洲最古老和流傳最廣的樂器。潘排簫的形制不壹,或按管的長短排列成梯形,或將簫管分兩側排列,成雙翼形;或管內以蠟封閉,外形成等長的壹字形,用時如同吹口琴。英國木偶戲仍用此伴奏。潘排簫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的主要樂器,有20余管,稱“納伊”。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雲雀》、W.A.莫紮特歌劇《魔笛》中帕帕格諾所用的樂器,即此種排簫。

拉丁美洲排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樣,以安第斯高原地區的排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采用木、石、陶土或金屬制作,現代多用竹和蘆葦做管。有單排,也有雙排。其音調壹般采用五聲音階,少數地區也用七聲音階。秘魯稱排簫為“安塔拉”。厄瓜多爾稱“龍達多爾”,玻利維亞稱“西庫”。雙排的排簫,管長相同,吹奏者可借助於吹第1排管之後的余氣,使第2排管發出高 8度音。玻利維亞西庫的獨特之處在於壹件樂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壹首樂曲,都必需用壹對排簫由兩位演奏者同時進行。玻利維亞還有壹種低音西庫,其管長達1.2~2米,發音雄渾寬厚,很有特色。排簫擅長演奏華麗的音階式經過句,並能利用手的輕微搖動發出悅耳的顫音。此外,還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壹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變化

排簫很美 我覺得她沒有國界

排簫的歷史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

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龠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龠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壹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鐘、編磬壹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裏,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龠”、“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壹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壹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

問題三:這兩個是什麽民族樂器 都是吹奏的 上面的看上去是排簫,下面的應該是陶笛或者塤,

問題四:排簫的介紹 漢族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幹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壹個整體樂器,在音管的內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產生了樂音,由於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的震動周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生了不同的樂音。

問題五:請問排笛和排簫有什麽區別,(特別是在音色方面) 箜篌

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壹些箜篌的圖樣。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制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於這些箜篌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壹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

中國古代流傳的箜篌是臥式箜篌和立式豎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據古代立式豎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豎琴比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兩排琴弦,每排張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撐在***鳴箱上,這種弦柱的形狀看起來很像天上飛的大雁的隊形,所以這種箜篌就被稱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表現力十分豐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樂曲,又可以演奏豎琴曲。由於左右兩排弦為同音,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許多方便之處,它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區奏出旋律和伴奏,這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比擬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顫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

細篳篥

是在朝鮮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主要流行在中國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及其它朝鮮族聚居地區。細篳篥的發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具有濃郁的朝鮮族特色。

細篳篥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鼻祖是古代篳篥。細篳篥由管哨和管身兩個部分構成,管哨長4厘米,用去掉硬皮的蘆葦制成;管身取材於細竹管,全長20至25厘米,直徑約1厘米左右,正面開有7個音孔,背面還有壹個高音孔。

細篳篥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數吹奏樂器壹樣,表演時,演奏者要把管身豎起來 ,嘴裏含著管哨,左手按背面的高音孔和正面上方的3個音孔,右手按正面下方的另外4個音孔。

細篳篥分為高音、中音和雙篳篥三個種類。傳統的高音細篳篥只能吹奏壹個 調式,後來,樂器制作者在它的第六個音孔的右上角開了壹個加鍵的小孔,使這 種樂器的音域達到了兩個半八度,而且還具備了轉調的功能。中音細篳篥和高音 細篳篥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中音細篳篥比高音細篳篥低壹個八度。和前兩者相比,雙管細篳篥則是把兩支大小、音高都相同的高音細篳篥並排聯接在壹起,每支篳篥的管身上都裝有管哨。演奏的時候,既可以吹奏單管,發出單音,也可以口含兩支管哨,吹出同壹個高度的兩個音。另外,雙管細篳篥還能吹奏出三度、四度和五度的和音,音量也比單管的細篳篥大得多,音色悠揚清麗,演奏技巧也比較難。

笛子

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壹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壹個吹孔、壹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壹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制。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

問題六: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有哪些 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鐘、編磬、懸鼓、建鼓、⒐摹⑴朋鎩Ⅲ稀⒐}、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紮木聶等。 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 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余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彈撥樂器壹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 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壹般都便於轉調。 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 *** 、琵音和音程跳躍。 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壹致。 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制口弦(彜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 *** 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紮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鑼、小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 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

問題七:排簫的歷史 排簫起源於何時,我們很難考查。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壹個推測:大約在7000多年前,有壹天,壹些原始的漢族人經過竹林時發現了壹根被風吹斷的半截竹子,在風中搖曳,同時發出美妙聲音。其中壹個人砍了壹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壹只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後吹這支竹管,竟然發出了美妙的樂音。這時其他的人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砍了長短不同、粗細不等的竹管,做成了壹個個獨立的不同的音管,這就是最早的“單管排簫”。演奏這種排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壹支獨立的音管,並按照壹定的音序排列,他們得根據指揮的指示來演奏,當然了,每個人只能吹奏壹個固定的音。後來有人發現,如果把這些音管排列好,捆綁起來,就能組成壹個獨立的樂器,壹個就可以獨立演奏壹個完整的樂曲,這就產生具有實用價值的排簫。 排簫是漢族發明使用的樂器,在新世紀音樂中可算常規樂器在中國,從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簫應屬民族樂器。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中壹幅有雙手持者壹支正手直帶排簫的“樂伎佛”的壁畫。在歷史上,它有許多名字,如參差、雲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於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排簫壹管發壹音,管數不壹,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這個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制成,最長管32.7、最短管11.8厘米。這支排簫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支排簫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今存最早的石質排簫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壹號楚墓,用整塊石灰石雕琢而成,***13管,距今已2500年,從其腰部的捆紮雕飾看,當是竹排簫的仿制品。今存最早的兩支竹質排簫出土於戰國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壹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黑底紅色三角回紋的漆繪。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中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壹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壹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裏,珍藏著壹支清乾隆時(1736-1795)制作的排簫,***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致,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1981年吉林省歌劇院自行研制出雙排加鍵排簫。這種排簫音域寬廣,既可演奏悠揚舒緩樂曲,又可演奏活潑輕快樂曲。 《詩經?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咆噬,簫雍和鳴,先祖是聽。”《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R。”唐?杜佑《通典?樂四》:“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排簫大多竹制,排簫的編列通常呈單翼狀,通常自左向右,依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漸次。呈雙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呂分展。“排簫”之稱,始於唐代趙U的《因話錄》。《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元代正式稱古簫為“排簫”。《元史?禮樂誌》:“次前行戲竹二,次排簫四,次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並分左右。”從管身的構造看,史籍所載排簫有開管和閉管兩種,閉管占主流,取蠟封底,調節各管音高。《清會典?樂器》:“排簫,比竹為管十六,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以協陰均。十六管徑皆二分七厘四毫二絲,其長短......>>

問題八:民族樂器有哪些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現壹般流行的有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鼓等,是代表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樂器。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

先秦時期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鼗、、賁鼓、應、田、縣鼓、鐘、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塤、a、、言、簫、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裏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制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m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秦漢至魏晉時期

當時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鹹兩種不同的形制)、笛、方響、箜篌瑟(即臥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這壹歷史時期,吸收外來樂器數量不少,如隨著鼓吹樂的引入,還使用了笳、角、中鳴、長鳴、羌笛等吹管樂器。由於與西域文化的交往,傳入的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項琵琶)、蓽篥等。豎箜篌亦為波斯樂器,魏晉之際傳人我國。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通過印度和新疆,傳入甘肅壹帶,據《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載,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傳入南方。

隋唐時期的樂器

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文化的進壹步交流,樂器數量驟增。特別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所致。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這壹時期在樂器上的重要變化是出現了拉弦樂器軋箏和奚琴,開辟了樂器演奏的壹個新的領域。

宋、元、明、清

這壹時期弦樂器有突出的變化和發展,繼奚琴之後,宋代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見於記載的還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爾、喇巴蔔、提琴、哈爾紮克、洋琴等五十多種(實際上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其類別還遠不止於此)。吹管樂器金、元時期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角、蘇爾奈、嗩哪),按鼓吹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又壹次產生重大的變革,從音色、音量和風格上進壹步豐富了鼓吹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於軍樂。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樓先生樂府》中之散曲《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裏去辦什麽真***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據王圻所著《三才圖會》的記載,明代嗩吶已應用於民間。

體鳴樂器

(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銅鼓,等等。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杠、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

膜鳴樂器

(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

問題九:少數民族有哪些樂器 笙:漢族

馬頭琴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

葫蘆簫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鼗

冬不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獨龍琴,口弦,葫蘆絲,龍頭琴,馬頭琴,老弦,十二木卡姆,必汪,火不思,拉布普,嘉令,薩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