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
音樂的起源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其《人類起源》中,主張音樂起源於鳥鳴。
“音樂起源於下意識”唯心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音樂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也創造了音樂。勞動實踐,給音樂以內容;勞動動作與呼聲,給音樂以節奏和音調;誰會生產實踐,是人類創造與發展音樂文化的基本動力。
埃及音樂和蘇美爾音樂
古代亞洲:亞述(始前3000年,終結7世紀)巴比倫,蘇美爾文明
埃及奴隸制社會的樂器琉特琴和豎琴
音樂特征單音、神秘性和為統治者服務。
《吉佳美士史詩》是巴比倫的傑出文藝作品。
古巴比倫的樂器豎琴、裏拉、豎笛、復笛、鼓和鈴。
音樂特征單音音樂,音樂理論方面,力求說明音樂感人至深的性質,說明音樂對人的莫大影響。
古印度音樂
《吠陀》公元前10世紀末形成,反映和記述了古印度音樂活動情況。其中的《梨具吠陀》是古印度最古老的詩集。詩集中《娑摩吠陀》,是部長達1800多節可配曲演唱的詩集。
古印度的樂器代表性樂器“維那”,“桑林達”,陶制的定音鼓和嘎聲器等。
音樂特征 單音音樂 七聲音階 二十二律廟宇內出現僧侶樂隊與歌隊,產生獨唱與齊唱輪流演唱的“交替合唱”。
古希臘音樂
史詩分簡單、復雜、苦難、性格史詩。采用六音部英雄格。有專門的吟詠音調。根據詩詞的語音調和格律提煉而成。吟詠史詩的遊吟詩人稱為巴德,手持裏拉類彈撥樂器,邊彈邊唱。《荷馬史詩》由《伊裏亞特》和《奧德賽》兩大史詩組成。獨唱抒情詩歌包括酒歌、情歌、哀歌。帶有地方民族特色。詩歌文體優美,格律豐富,大多用裏拉琴伴奏自彈自唱。著名女詩人薩福,既是抒情詩人,也是女音樂家。
“希臘音樂之父”忒爾潘德於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改進了記譜法.古希臘的喜劇,有祭祀劇、悲劇和喜劇三大類。 著名的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喜劇作家阿裏斯托芬《阿哈奈人》、《騎士》與《和平》音階由高而低的下行式。
調式四音音列
樂器弦樂器:裏拉、吉他拉、豎琴與平琴 管樂器:豎笛、復笛、潘笛,銅管樂器-小號
古希臘人音樂觀,把音樂當作壹種高尚的修養,把參加音樂實踐看成是公民的權利,奴隸無權參加。
古羅馬音樂
古羅馬人把音樂當作壹種享受。從奴隸中選出有音樂天賦的人加以訓練供自己玩賞。音樂的職業化傾向加強,音樂家的地位降低了。公園392年後,基督教則上升至精神統治地位,從而使教會音樂也在古羅馬得到確認和發展。安布羅斯對教會歌曲的整理和改進,為後世“格列高利聖詠”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準備。
古羅馬利用水壓鼓風發音的水力風琴。
音樂特征 1.銅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有較大發展。2.完成詩歌與音樂的分離。3.在多神教的古羅馬,隨著基督教的誕生,萌發了教堂音樂。4.出現音樂史上引人註目的教堂用“管風琴”的雛形、出現古代音樂向中世紀音樂過渡的壹些跡象。
封建社會音樂(中世紀音樂)
封建社會初期音樂
儀式活動:日課、彌撒兩大類。羅馬教皇哥列高列壹世再次改革基督教音樂。於公元599年下令收集基督教聖歌。公元10-12世紀對格列高利聖詠的擴展體現在彌撒禮拜儀式中,表現為:附加段、繼續詠、宗教劇。
封建社會盛期音樂
以市民為主體的民間音樂家叫流浪藝人;以貴族、騎士為主體的音樂家叫遊吟詩人;德國的遊吟詩人,叫戀詩歌手。
復音音樂
奧爾加農公元9世紀,教會音樂家開始嘗試以“聖詠”為固定曲調,在其下方加個平行四度或五度曲調形成的復音音樂形式。
與奧爾加農區別,Descant運用節奏模式,樂曲整體顯出分句的結構特征,是音對音的織體形態。
萊奧南(1135-1200)《奧爾加農大全》將奧爾加農發展到頂峰與Descant風格交替出現形成不同風格的對比。
克勞勞拉。在花唱較多的部分上構成並用Descant寫成的段落。它段落分別,有明確的終止式,可以單獨創作。是13世紀最流行的復調經文歌前身。
古調式或教會調式,是中世紀音樂理論家在古希臘四音音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從進行方向上看,古希臘自上而下,中古則自下而上。
13世紀。德國音樂理論家弗蘭科,寫出《定量歌曲藝術》壹書,首創以音符顯示時值的定量記譜法。
阿拉伯音樂
公元750年,阿撥斯推翻伍麥王朝,建立阿撥斯王朝。
紮爾亞布音樂理論家,創建了紮爾亞布音樂學派。開辦了學校、創造了新的曲式,將“烏德”增加了壹根弦(原來四根)
紮爾亞布的得意高徒法拉比著有《音樂大全書》,《音樂之型》、《節奏分類法》以及《節奏研究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