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有沒有人有對<歌劇魅影>這部電影的點評啊?

有沒有人有對<歌劇魅影>這部電影的點評啊?

2004年的電影版《歌劇魅影》無疑是壹部相當轟動的作品,人們對它的看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對該音樂劇沒有了解的人普遍稱贊它,而喜歡舞臺版的人則往往批評它。我,很不湊巧的先聽了OST,被演員不敢恭維的聲樂表現力打擊,於是形成偏見,在看電影的時候連電影視覺部分壹並批評。現在心態平和壹些,加之畢竟它吸引了很多觀眾的事實,這裏我盡力客觀的品評壹下這個電影版本。(當然需要聲明的是個人觀點難免偏頗,如果傷害到極其喜愛電影版的人,也是無意,大家砸磚就是了。)

編導篇

1 編劇

舞臺版故事風格寫意而浪漫,很多地方的虛寫渲染了幽靈的神秘和魔法(例如幽靈讓卡洛塔失聲,舞臺的虛寫讓人感覺使幽靈魔法使然,電影版則處理為幽靈給她下藥),同時也使壹些過渡段落銜接不順暢,電影版用寫實手法解決了這些不順暢,例如:克利絲汀與幽靈的師生關系如何開始,幽靈怎樣同她壹起來到墓地,幽靈最後的去向等。但同時也大大削弱幽靈的神奇性,讓本來神通廣大的他顯得很平凡。例如末尾幽靈的消失,舞臺版采用魔術,讓幽靈用鬥篷遮蓋自己,當別人揭開鬥篷時只看到面具,顯得神奇浪漫,電影裏是他砸鏡子用鏡子後面的秘密通道逃走,比較平凡。

另外,在編劇的人物定位方面,編劇主要強調了幽靈的平凡壹面,因為面貌醜陋,他童年受的虐待,隱居地下的孤苦,因為這些不公正待遇產生的反擊,他對女主角的深切感人的愛情,放大了他讓人同情的壹面。而有意回避了他的絕世才華、孤傲、讓人難以接受的邪惡以及對女主角的控制欲,在壹定程度上使他的性格更容易被觀眾感知,但削弱了復雜程度,最大的遺憾就是削弱了他內在才華的吸引力,而把他塑造成壹個外在魅力十足的酷哥。女主角方面,編導很下功夫,試圖讓她更加豐滿可信,表現她從尋求保護,被保護的少女到最後成長為壹個堅強女性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有時顯得缺少鋪墊,主要表現在讓她演出幽靈寫的歌劇以引誘幽靈現身,從而實現捕殺幽靈的計劃前後。剛聽說這個計劃時,她表現出電影前半部分她(成長前)的性格特征,被動軟弱,猶豫和逃避(這是她需要保護的柔弱狀態的寫照),而在緊接著她就參與計劃,並體現出驚人成熟,顯然是她成長了,但是這個過程僅僅是因子爵幾句勸告,顯得缺少鋪墊。由於子爵在舞臺上戲份很少,電影對於子爵的人物設計也比較用心,讓他戲份有所增加,顯得更加有英雄氣。

在總體風格和人物塑造以後,我想談談壹些細節的處理。電影吊燈的處理很不錯,舞臺版為了舞臺戲劇結構,將吊燈落下放在第壹幕末尾,即對應電影裏幽靈在劇院屋頂發現女主角與子爵互訴衷情,十分痛苦決定報復以後,而電影則將吊燈之災放在臨近結尾的高潮處,與電影開頭倒敘相呼應,恰到好處。但是電影對女主角去墓地的動機實在是交代不清,舞臺版眾人設計捕殺幽靈要求克利絲汀參與,她對幽靈的矛盾感情(仰慕他的才華和畏懼他的殘忍)使她無從選擇,她去父親墓地可以理解為她尋求幫助,但是電影裏,舞會以後她就直接去墓地,動機交代不夠。還有就是紅玫瑰這個小道具的使用,紅玫瑰用來象征幽靈對克利絲汀的真摯愛情,壹開始幽靈將玫瑰給她,在她與子爵相愛後。玫瑰落在地上,象征幽靈愛情的失落,最後子爵給她掃墓,在墓碑旁發現了玫瑰,象征幽靈對她愛情的忠貞不渝,這些細節是感動了不少觀眾的。

總的來說,編劇的意圖是讓故事內涵簡單化,將簡化後留下的元素放大,以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應該說是達到目的了。畢竟編劇不是自己獨立創作故事,而是在舞臺劇基礎上改編成電影劇本,所以沒有大的創作空間,不會別出心裁的為故事添加巨大光彩,也不會給故事抹太多黑。這個電影版的編劇屬於完成任務型。

2 導演

如果說編劇屬於完成了任務,那麽導演舒馬赫就的確不能讓人滿意了。誠然,他把這個電影版拍得五光十色,很使吸引眼球。但他呈現的歌劇魅影與其說是韋伯經典作品的銀幕再現,倒不如說是他蝙蝠俠作品的簡單復制,視覺效果絢麗,卻幾乎看不到什麽可以激發人思考的內容。當初蝙蝠俠前兩集問世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還有導演借這個故事對人的挖掘和對社會的思考,屬於娛樂與思想並重的影片,而舒馬赫的第三集不僅把蝙蝠俠應有的歌特式黑色基調變成了流行漫畫的鮮艷,還奪去了影片供人思考的內涵,成了壹部徹底的商業片。幽靈電影中,他似乎在重蹈覆轍,華麗的外衣極力掩蓋著內在的貧乏。

具體到段落的處理,開頭還是比較有沖擊力的。黑白色調中,巴黎歌劇院破敗不堪,輝煌成為了過去式,只有舊時代的遺老還在關註它。拍賣員開始拍賣那個著名的災難事件中的主角——吊燈,吊燈升起,散發出它的光芒,光芒如給沒落的黑白染上了色彩。光芒仿佛有魔力,祛散了劇院設施上歷史的塵埃,當塵埃散去以後,往日金碧輝煌的劇院復活了。在舞臺上采用的是直接切換法,將拍賣場的幕布揭開,顯露劇院精致華麗的浮雕,電影充分利用電腦技術將這個變化處理的更加驚人,可惜這樣的出彩在影片以後的段落中很少出現。接下來的戲 “思念我”,“音樂天使” 又是重復的展現華麗紛繁。鏡子段落以及後來的“歌劇魅影”唱段所傳達的信息就是幽靈是壹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我看電影時還沒有看過舞臺版(其實我現在也不能算看過),但是當幽靈的影象在鏡子中出現時,根本感覺不到神奇和驚訝,特效絲毫不能渲染神秘氣氛。後來的暗道,地下湖場景幽靈巢穴在舞臺版裏的是最被人稱道的設計,虛實相間的布景設計體現出讓人驚訝的視覺效果,破敗的幽靈巢穴顯出頹廢的美,富有神奇的浪漫氣息,很好的襯托幽靈超凡的才華與氣質;而電影裏的地下湖僅僅是個泛綠光的臟水塘,幽靈的巢穴設計照搬舞臺的蠟燭陣,可惜導演忘記了舞臺與電影的區別,當蠟燭從水中升起的時候儼然沒有舞臺版的奇幻效果。整個巢穴也只有空洞的石壁,絲毫不能體現他的建築天賦(電影後來GIRY夫人稱贊他建築大師時,我想他是問心有愧的)。這個段落的平凡是電影的壹個巨大的缺憾,這個段落的不成功直接影響了幽靈這個角色超凡才華與氣質的體現,削弱了這個人物的內涵。

這壹切平凡直到NOTES/PRIMA DONNA段落才有所改觀,那個段落真正意義上發揮了電影剪輯的長處,用連貫的鏡頭語言表現了想幽靈挑釁的劇院人員眾生相,狂妄的臺柱卡洛塔,獻媚的小人經理,憂心忡忡的GIRY夫人,這次挑釁的犧牲品,被當作玩物的克利絲汀以及要弄清她音樂天使真正面目的子爵——另壹個愛她的人,這些人不同的心態在向幽靈挑釁的歌聲中融會到壹起,很有感染力。

接下來的戲中戲的喜劇以及戲劇的波折是醜化卡洛塔的重復,影片開始不久就把她的自戀驕傲以近似漫畫的誇張手法進行處理,到這裏再重復渲染的時候只讓人覺得乏味,且做作過火。另外過分渲染她那可笑的做作姿態造成了喧賓奪主的影響,“看電影前半部分思想完全被笑聲占據”,而故事的主線卻被忽略了。

幾經波折之後,故事裏女主角和子爵來到屋頂,子爵向受驚的她張開胸懷。這個段落處理得十分沒有新意,這對情侶就僅僅在屋頂走來走去,絲毫沒有渲染出溫暖浪漫的氛圍,而且還有陰郁而含有敵意痛與苦的幽靈不時出現在鏡頭角落裏看著抒情男女,擾亂該唱段的優美意境。ALL I ASK OF YOU 重復段落效果尚可,飄落的雪花,雕零的玫瑰隱喻幽靈愛情的破滅,搭配歌曲煽情的組合,激發人們對幽靈的同情。

短暫見奏曲後是舞會,這個舞會是有隱喻色彩的,無論是面具這個事物的意象(幽靈戴面具,帶上面具的普通人在外在上就具有了幽靈的特征,而人們熱衷面具很可能隱喻他們內心有幽靈的元素),還是歌詞裏利用面具躲藏,欺騙的內容,抑或是舞會音樂中短暫的不和諧插曲都在暗示,不僅幽靈這個人沒有離開,甚至每個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幽靈,幽靈無處不在。這不意味著幽靈這個角色的力量強大無處不在,而是說幾乎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幽靈。舞臺版的陰郁色調和舞會面具華麗和恐怖的造型(骷髏,牛鬼蛇神等),和後來純舞蹈段落女主角近乎驚恐的舞步在壹定程度上隱射這壹點,如此壹來,舞臺版的華麗就有了象征涵義。而電影裏是華麗、華麗、再華麗,以金碧輝煌的色調讓觀眾眼花繚亂,典型的舒馬赫特色,撥去光鮮的外包裝,我們能挖出的東西幾乎沒有,僅僅為華麗而華麗。人物花俏的服裝,歡快舞步絲毫沒有體現幽靈對他們施加的影響,在壹個明顯的詭異音樂段落裏,導演沒有根據音樂氛圍表現應有的不安情緒,仍然是壹幅普天同慶新春佳節的模樣。幽靈的出場更是奇怪的被處理成佐羅現身,幽靈瀟灑的擺造型,魅力十足,使得觀眾不明白為什麽影片裏的人們都怕他而不愛他,既然那麽有魅力,何必躲在地下。

舞會後,GIRY夫人回憶幽靈往事還不錯,又用鏡頭語言簡練全面介紹了幽靈與GIRY夫人,歌劇院的淵源,他過去的痛苦經歷,性格成因等,同樣也是強調他值得同情壹面。緊接著女主角去墓地的戲除了沒有很好的動機鋪墊外,還是不錯。首先子爵為防止幽靈來襲擊,守在克利絲汀門外,女主角趁他睡著去墓地,子爵醒來後急忙追趕。交代了幽靈作為車夫跟著她來到墓地。墓地布景肅殺,墓碑與黯然的天使雕像相互輝映,在漫天飛雪中如泣如訴,映襯了黑衣克利絲汀壓抑的痛苦。終於營造好的氣氛被下面的決鬥給毀了。幼稚的鬥劍動作配著幽靈招牌的甩披風擺酷,然後出現了觀眾難以接受的幽靈被打敗。這段戲完全看不出很充分的動機和很合理的收尾,舒馬赫顯然把他蝙蝠俠動作片內容生硬的加到這裏,的確是不倫不類。

電影還是保留了子爵提出捕殺幽靈,說服或者說逼迫克利絲汀參與的內容,但是相比舞臺版這個逼迫段落被大大簡化,支離破碎。戲劇張力當然無存,直接影響了後面女主角性格演變的戲。於是就在這並不激烈的鋪墊下,故事來到了幽靈與凡人交戰的最激烈回合——演出幽靈的歌劇,並實施捕殺他的計劃。對於幽靈歌劇的渲染,導演采用了現代先鋒抽象的方法體現幽靈的與眾不同,在骸人的前奏下,舞臺壹片醒目的紅色,火焰象征欲望與渴求,演員們近似瘋狂的歌頌引誘祭奠的主題。就連壹向不會表演的卡洛塔都開始展現出表演的魅力,只是這些激進的東西引來戲中觀眾的不理解。在簡單介紹故事因果的宣敘調以後,女主角上場,前幾分鐘還因害怕和幽靈直面而痛哭流涕的克利絲汀轉眼間已經成長為壹個主動勇敢的女人。此時幽靈殺死歌劇男主角然後上場,開始他愛情的最後壹搏。克利絲汀已經克服了恐懼,開始與他正面對峙。電影的壹個出色處理就是在壹開始就讓觀眾和劇中人發現幽靈正在臺上,使得氣憤陡然緊張,對峙結果充滿懸念。但是這樣的焦灼沒有持續太長,就被性感的調情表演處理代替。誠然,有的舞臺版在這個段落摟摟抱抱故作誘惑,很吃力,而電影中的性感是自然流露充滿野性誘惑,外在的內容充分,但內在的戲劇沖突呢?戲中戲裏是男主角引誘女主角,是幽靈計劃好的,希望以次重新激發她對他的感情。但是她呢,應該已經決定與她了斷或者至少是矛盾的。於是表演的人物感情親密和演員本身的幾乎對立使得演出本身充滿張力,最後的高潮則是戲中戲與演員情感的猛烈碰撞,她揭面具應該表示她已經不站在他壹方了。然而電影裏的處理是幽靈壹如既往的甩披風,克利絲汀也像從前壹樣被幽靈迷得魂不守舍,本來的矛盾懸念變成了簡單調情,然後前壹分鐘還對幽靈送秋波的她莫名其妙的揭面具。再羅嗦壹下那個舞蹈,看到它的第壹眼我就聯想到《紅磨坊》裏的探戈,這種類似模仿的處理方式只有形似沒有神似,過於簡單的舞蹈動作難以傳達導演預期的激烈掙紮與引誘。

幽靈現身了,捕殺計劃開始實施,在吊燈掩護下幽靈挾女主角離去,壹直維護幽靈的GIRY夫人指引子爵去幽靈巢穴。巨大的災難伴隨劇情來到高潮,幽靈,克利絲汀與子爵的三人對決。這段沖突張力十足,導演的處理也差強人意,少有的體現出了人物內心的劇烈掙紮,有那麽壹瞬間,他讓人真正融入了劇情。唯壹的遺憾是那個吻,在幽靈人性淪喪,幾乎瘋狂的時候,克利絲汀壹吻頂千鈞,讓他感受到世間仍然有人關懷他,愛他,從而喚醒他的良知。那個吻應該她主動的,至少是充滿了力量,讓幽靈意外的,被愛的力量所震撼的,可惜電影裏,幽靈站在那裏等待著,仿佛知道她要做什麽,而他們的吻處理得和美國愛情片裏情人的吻壹樣,完全沒有傳達出震撼的效果。終究,幽靈被打動,於是她與子爵得以自由,壹無所有的幽靈黯然離去。這裏又有壹個讓人費解的細節,那就是幽靈巢穴的鏡子。通過雜碎鏡子體現他的心碎不失為壹種好的處理方法,但是導演似乎王了,幽靈臉是畸形的,他最大的痛苦就是面對他的面孔,他怎麽會讓那麽多鏡子來提醒他的傷疤呢?

故事主線結束了,導演加入了舞臺版沒有的尾聲,老年子爵為女主角掃墓,看到墓碑旁的玫瑰,那是幽靈愛情不渝的象征,從電影院裏的抽泣聲看,導演這個為打動觀眾的細節還是達到了效果。

綜觀導演的處理效果,壹定程度上實現了電影應有的絢爛與華麗,在壹些段落也有值得肯定的處理創意,但是以上討論的不少關鍵段落的戲劇沖突被形式所沖淡,導致內涵的單薄,使本來可以將人性挖掘得豐富而深入的故事成為了壹個簡單的美女野獸童話。在我看來,導演只是為我們奉獻了壹道濃烈的菜肴,但是缺乏回味。壹部電影的造就,幕後除了編導還有很多工作人員,不過既然電影呈現的是綜合整體效果,我就關於整體效果只針對編導進行簡述,其他方面就不多說什麽了。這裏再羅嗦壹下,以上個人觀點絕對無意冒犯喜歡這個電影的人,歡迎電影FANS雜磚。

演員篇

由於我在看電影之前就聽到了OST,電影版的主要演員的演唱功力的確很壹般,雖然我已經把希望值降到很低,還是受到壹定的打擊,導致最初看電影的時候,我的偏見覆蓋了整個電影,對演員的表演難以認同。現在回頭看壹下發現有了新的感覺。

1 傑拉德巴特勒(GB)

雖然很多人對電影演員的批評主要集中他身上,我對他的第壹印象倒沒有那麽不堪。不是說他的嗓音很好,聲音表現力出色,表演功力多麽深厚。他的夜之樂章絕對讓人耳朵難受,在很多段落他的表演也僅僅是甩披風。但是他表演時感情充沛,還是有壹定震撼力的,至少他表現出了幽靈魔性的壹面,他的暴怒殘忍以及他值得同情的壹面,在非“詠嘆調”段落還是有壹定的感染力,而且據說在電影院的音響效果修飾下他的聲音缺陷可以得到壹定程度的彌補,那麽他的表演能夠打動觀眾也就可以理解了。

仔細觀察他的表演,發現其實不是編劇要有意把幽靈的內心簡化,而是GB本人不能很好的體現幽靈桀驁不遜的天才壹面,他的嗓音與氣質都接近野獸的野性美,而沒有音樂天使的飄逸與神奇,夜之樂的不成功導致他難以樹立“天使”的形象,導致他對女主角的吸引顯得難以有說服力,畢竟是他的卓越藝術才華讓克利絲汀不能自拔,他真摯的感情讓他感動。而他外貌的恐怖,更重要是他無情的殺戮和控制欲讓她退卻。電影的效果是,GB把幽靈對克利絲汀復雜的感情演繹成了簡單的忠貞不渝,賺取觀眾的憐憫。GB的表演沒有體現女主角說的“懾人又迷人”的神奇效果,所以為了使他顯得有吸引力,幕後人員為他設計了瀟灑的服裝和又酷又帥的造型,每次他出場都最為吸引人眼球。但是外在魅力不能彌補內在的簡單化,他的外在魅力恰好是幽靈的演員應該適當放棄的,他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他酷而帥的外表吸引了女主角,他的偏頗影響了整個故事主題的表達。壹個反映愛,控制,人性等主題的故事,被簡化成了野獸愛上美女又失去美女的故事,雖然可能更容易讓人同情,但讓人遺憾。

2 艾米羅森

剛看電影時,她給我的感覺最壹般,因為早就看見電影宣傳中說她曾經在歌劇院的豐富演出經歷,聲樂水平如何“沒有問題”,而從OST看,問題很大,她音色不錯但是起碼的基本功都不紮實,不僅很難表現歌曲的內容,有的歌甚至難以讓人覺得動聽。當然,電影院的音響同樣也能改善這些,而且在壹些難度相對較小的“非詠嘆調”段落她的感情表達還是不錯的。電影因為視覺的緣故,壹定程度上有表情與肢體語言彌補聲音的缺憾。她表情樸實自然,發自內心,和鏡頭配合很好。使她的表演比較讓人信服。

唯壹的遺憾是她太過年輕,在壹些復雜的內心戲的處理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最明顯的例子是演幽靈歌劇時與幽靈的對峙戲,這是角色內心最復雜的時刻之壹,她對幽靈的復雜感情將直接影響她與幽靈的對峙,EMMY試圖表現這樣的復雜糾葛,但是控制不力,感覺她表現的是角色被幽靈徹底吸引,她完全站在幽靈壹面,就在人們以為她要和幽靈雙飛時,她揭了面具,讓人費解其中原因。記得在某個采訪中她自己提到過對這個角色的理解,還是比較豐富深入的,只是在看她的表演時她似乎沒有完全展現出她感悟到的內容。誠然作為86年出生的青年演員,她的表現已經很難得了,但是既然她還有不少進步空間,她如果再歷練壹兩年,應該能更好的詮釋這個角色。

3 帕特裏克威爾森

因為他的音樂劇背景和電影演出經歷,在電影上映前,他是主要演員中唯壹讓我完全有信心的壹個。但是電影出來後,他卻相當讓人失望,他從前其他音樂劇錄音所展現的實力在OST中蕩然無存,作為壹個音樂劇演員,他的表演並不比另外兩個門外漢出色多少,唯壹的優點是他能駕禦角色所有的唱段。盡管電影為他演繹的子爵加了很多戲,但是他呈現出來的人物並不比舞臺版豐富,反倒給人感覺他的個性不那麽鮮明了,從ALL這首歌曲看,主要有兩種方式,柔情浪漫或者安全溫暖,他試圖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結果兩方面渲染都不夠。在後半部分由於NOTES段落被刪節,子爵黑暗壹面的渲染受到影響,角色內心的復雜程度打了折扣。影片著重要把他塑造成壹個英雄,例如決鬥打敗幽靈,水塘裏驚險的動作場面,殊不知子爵這個角色本來就不是能引起觀眾喜愛的,為贏得喜愛而放棄人物復雜內心的刻畫的不償失。總之,他本人是個不錯的演員,但是這個角色的演繹水平也的確壹般。

4 經理的演員

很抱歉不記得經理的扮演者的姓名,其實他們倒是演員中表現很出色的。他們將經理調節氣氛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演與唱都恰到好處。

5 米蘭達曼德森

她演繹的GIRY夫人可以說“風情萬種”,與舞臺版的人物性格***同點很少,幾乎算是壹個新塑造的角色了,除去有時她過於妖艷的氣質外,她也比較稱職,對幽靈的關心,袒護以及後來轉而幫助子爵表現的比較自然。不過她的歌曲演繹很壹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