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把自己比作“周公”,用周公下士禮的精神鼓勵自己,表達了作者寬廣的政治胸懷和對美德永不滿足的追求。
“短歌”是漢樂府的老話題,屬於“和聲、平調”。這意味著它最初是壹首曲子的名字。這首曲子的唱腔已經失傳了。
但在樂府的《和聲曲和平調曲》中,除了“短曲”,還有“長曲”。唐代吳京《樂府古詩詞解讀》引用古詩詞《長歌如火如荼》,魏文帝曹丕《葛炎行》、《短歌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葛炎行》、《都督來長歌續短歌》。
現在只能根據這份材料來了解“短歌”的音樂特點。音樂《壹首短歌行》本來有對應的歌詞,就是《樂府古詞》,但是這首古詞已經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短歌”是曹操的《兩短歌》,是壹種準樂府(用舊樂府歌補充新詞)。
延伸素材《短歌》的主題很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壹大批人才為自己所用。曹操在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自己在平民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世襲勢力,曾極力強調“唯才是舉”,並為此先後頒布了求才令、招士令、求逃令。
而“短歌”實際上是壹首“求德之歌”,而且由於它采用了詩歌的形式,包含了豐富的抒情元素,所以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效地宣傳他的堅持,配合他頒布的法令。
在壹首短歌中有六種解釋(即六段),這首詩“對酒歌唱”可以按詩分為四段。
總的來說,這首詩和曹操的其他詩歌如《好李星》、《對酒》、《Ku漢興》壹樣,是壹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主要是為曹操當時實行的政治路線和策略服務的。但其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融合在豐富的抒情意境中。
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的特質,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手法,達到了情理結合、感人至深的目的。曹操在當時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這種創作經驗顯然值得後人借鑒。
同時,由於曹操在當時對“唯才是舉”的強調具有壹定的進步意義,他在“求賢”主題上的高度藝術化表現也應該得到歷史的肯定。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橋(今安徽亳州市)人。在政治和軍事上,曹操消滅了許多割據勢力,統壹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實行了壹系列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的政策,為曹魏的立國奠定了基礎。
在文學上,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個曹操(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體”,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為“太祖”。事跡見《三國誌》卷壹。有30卷,已失傳。明朝編了《魏武帝集》,現在有《曹操集》。
參考資料:
兩首短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