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江漢平原的歷史文化

江漢平原的歷史文化

原始文化

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裏就已經有原始人類活動。

在京山五三農場和荊州城東北約五公裏的雞公山等地都發現有原始人類居住棲息的遺址。

此外,在京山、鐘祥、荊州等地的全新世灰黑色土層中也有較多的打制石器出土,表明當時的人類在江漢平原的活動已經相當頻繁。

當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以後,江漢平原的原始文化更為發達和繁榮。

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這三大原始文化構成了該地區原始文化的主體。

這三大原始文化在江漢平原地區都留下了豐富的人類活動遺存,其中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首先發現並定名的地點及中心範圍都在江漢平原,大溪文化雖然最早發現於今重慶市巫山縣的大溪遺址,但在江漢平原地區也有較大範圍的分布。

對於江漢平原原始文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原始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遺

江漢平原(3張)

存的認識而實現的。

在這些遺存中,既有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遺跡,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遺物。

遺跡不僅有荊州雞公山、太湖磚瓦廠和京山五三農場等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天門市石家河遺址、仙桃沙湖,松滋桂花樹,鐘祥六合,石首走馬嶺,京山屈家嶺、油子嶺,,荊州陰湘城,公安王家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物主要是原始先民生產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

本展覽的展品,包括遺跡模型,都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江漢平原史前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產及生活狀況。

位於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漢平原氣候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在很久遠的古代,人類就在這裏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壹。

?[4]?

近代歷史

糧食與棉布是明清時期進入長途流通的兩種主要農產品。

據吳承明的研究,明清時期這兩種物品在市場上均有增長,特別是在清代。

清中期每年約有3600萬石稻谷進入長途流通領域,除600萬石漕糧外,有3000萬石是商品糧,這是晚明進入長途流通的三倍。

其中長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糧食輸入區.第二項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萬匹進入長途流通市場。

按照舒爾茨的邏輯,作為既產米

江漢平原未來農業生態景觀模式

又產棉布的地區,江漢平原應該對這壹不斷擴大的市場有更積極的反應,提高產量出口更多的稻米與棉布。

但如吳所示,在18世紀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漢平原部分地區)有些許小麥進入長途貿易;而江漢棉布只是長途貿易中的極小部分(比例不詳),90%棉布由江南提供 。

實際上,江漢平原清前期以後就很少出口米糧,而它所生產的棉布也主要是為本地消費(特別是農家自身消費)。

下面將看到,在多數情況下,是否卷入市場與多種因素有關。

外地移民移居江漢平原主要是因為那兒有大量可墾的荒地。

多數新到者是戰爭難民或災民,及從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來的人,他們移人的主要目的是為生存。

他們當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尋找到更好的生活。

但因當地的水利條件,他們不得不適應環境的不斷變遷。

他們墾荒意在獲取生存之資,而不在追逐市場利潤。

有的小農雖也通過種植經濟作物而卷入市場,但其行為嚴重受制於當地的環境條件。

風俗習慣

江漢平原(3張)

1.吃黃鱔,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

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

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

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仙桃市被譽為中國黃鱔之都,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養鱔網箱240萬口,產量達5萬噸,占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1%,年產值超過15億元,畝均效益達5000元到8000元。

其黃鱔遠銷全國各地,“沔陽”、“先鋒”等品牌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

黃鱔養殖技術成熟,養殖規範標準完善,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對黃鱔養殖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出口備案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

2.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菜煮雞蛋的來歷,有這樣壹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采藥,壹天,偶遇大雨,在壹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癥,痛苦難堪。

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采來壹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

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愈。

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

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在沔城形成了風俗。

以後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壹帶也盛行起來了。

3.吃蒸菜,天門是全國首個、湖北省唯壹的“中國蒸菜之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又素稱“魚米之鄉”,這裏物產豐富,特產眾多,美食文化極富特色。

黃潭米粉、蔣場香幹、嶽口芋環、張港火燒粑、五彩義河蚶、桶爐鍋奎、天門花糕、皇嘗餅、橘瓣魚丸、炮蒸鱔魚、天門九蒸、元春魚、鐘惺鰍、蟹黃魚翅、襲美火鍋、龜肉湯、清燉魚等壹百多種傳統小吃和名菜,均受到人們的追捧。

民歌

江漢平原民歌支區: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

使用西南方言。

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

天沔花鼓戲、三棒鼓和民間故事、沔陽民歌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

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音樂是從天沔花鼓戲和仙桃、天門、潛江壹帶的民間音樂中,汲取最富於生命力的樂匯創作而成的,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江漢平原的歌曲《襄河謠》和沔陽小曲《月望郎》成為其主要的音樂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