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有壹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當妳聽壹曲莫紮特之後,妳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研究者證明,在IQ測試中,聽莫紮特的受試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國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凱金太爾夫人因乳腺癌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瀕臨死亡的邊緣。這時候,金太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天天堅持用鋼琴為愛女彈奏樂曲。或許是充滿愛心的旋律感動了上蒼,兩年之後奇跡出現了,金太爾夫人奇跡般地戰勝了乳腺癌。康復後,她熱情似火地投身於音樂療法的活動,出任美國某癌癥治療中心音樂治療隊主任。金太爾夫人彈奏吉他,自譜、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幫助癌癥病人振奮精神,與絕癥進行頑強的拼搏。
德國科學家馬泰松致力於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註意到,常常聆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柔;與低沈古典音樂特別有緣的家庭成員,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對浪漫音樂特別鐘情的家庭成員,性格表現為思想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說:“旋律具有主要的意義,並且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並有益於健康,正是因為音樂有動人的旋律。
音樂是起源於自然界中的聲音,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音樂對人的精神、臟腑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音樂首先是通過樂曲本身的節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調等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療效。在進行音樂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診斷,在辯證配曲的原則下,選擇適當的樂曲組成音療處方。
煩惱時聽聽音樂,能重新燃起生活的熱情,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憧憬,使人心理趨於平靜,心緒得到改善,精神受到陶冶。聖人孔子就非常愛聽音樂,他稱是“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
既然音樂有這麽多用處,不妨在工作之余,茶余飯後,戴上耳機,聽壹曲柔美舒緩的音樂,讓身心在優美動聽的節奏中徹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