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調第六交響曲***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壹個小標題。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壹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壹主題,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壹主題和第二主題反復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復,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在溪邊。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 這是壹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壹小提琴所呈現的第壹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熏風微拂,水面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壹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裏。壹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於詩意。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壹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壹片草地,背靠壹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裏了。”
第三樂章,鄉村歡樂的集會。快板,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於民間旋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壹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壹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f小調,4/4拍子。在這壹樂章中,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壹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弦樂刮起壹陣陣旋風,倍大提琴發出沈重的怒號,短笛淒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壹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壹般。但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
第五樂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回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雨後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壹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 F大調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壹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註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裏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柏遼茲在其對貝多芬交響曲的分析論文中對《F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 這壹令人驚嘆的圖景,應該由普桑設計,由米開朗基羅執筆……
那些偉大、崇高而美麗的古代詩篇,在這壹音樂的奇跡面前也變得蒼白!……
把臉藏起來吧,可憐的古董詩人們,可憐的凡人;妳們中規中矩的語言,盡管純凈和諧,卻也比不過聲響之藝術。……是的,偉大而可敬的詩人們,妳們被打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