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亦稱為薌劇,是壹種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戲劇。
這種戲曲形式不僅是福建省的五大地方戲劇之壹,而且擁有將近百年的歷史。歌仔戲源於臺灣,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錦歌與車鼓小戲結合,並吸收了地方的歌謠小調發展而成的。錦歌原本是每首四句的民間小調,而車鼓則屬於歌舞小戲,兩者結合後,隨著移民的傳播,歌仔音樂和車鼓小戲傳入臺灣,逐漸形成了現今的歌仔戲。
2006年,歌仔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顯示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郁哀傷的各種哭調。這種戲曲形式在表演上初以壹男壹女的對唱為主,後來發展為有生、旦、醜三行並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
文化特征
歌仔戲音樂分為唱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其唱腔屬曲牌聯綴體,在聯綴時可采用同宮同調、同宮異調、異宮同調、異宮異調等方式。唱腔曲牌大體可分為七字仔、雜碎仔、賣藥仔、雜念仔等四大主調以及哭調和調仔等,其伴奏音樂則分為串仔、吹牌和鑼鼓經。
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在壹百多種傳統曲調中,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郁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臺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