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秘魯排簫介紹

秘魯排簫介紹

排簫是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按長短順序排成壹列,用繩子、竹篦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如果竹管長短壹致,則在管中采到堵臘(深淺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別的樂音。故排簫有無底、封底兩種,分別叫作“洞簫”和“底簫”。

古代,排簫同編鐘、編磬壹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壹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壹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壹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過去人們只能從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壁畫、石刻中,間接地看到我國古代的排簫,而現在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時代的排簫實物,這不僅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贊嘆,而且也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和樂器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盛唐時期,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壹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壹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裏,珍藏著壹支清乾隆時(1736-1795)制作的排簫,***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致,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排簫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壹。

1956年8月,全國第壹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我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

著名的排簫音樂有(國外的)美女與野獸、愛的力量、人鬼情未了、我將永遠愛妳、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電話訴衷腸、帶走我的氣息、永恒之火、此情可待、孤獨的牧羊人、老鷹之歌等。

排簫形似鳳翼,富有民族風格,歷代管數和長度不同,但均為單鳳翼,清朝方改為雙鳳翼。

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壹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壹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制套架。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裏,珍藏著壹支清乾隆時(1736~1795)制作的排簫,***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十分精致,木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形制美觀,富有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壹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