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雲南紅河地區的彜族、哈尼族人民,喜歡吸龍竹大口徑煙筒,也隨身攜帶盛放煙絲的煙盒。最早的煙盒是用皮革縫制的,後來才改為木制。聰穎的彜家人,用手指彈擊盒蓋或盒底,發出響亮的樂音,後經美化,這種原為生活用具的煙盒,便成了民間舞蹈《煙盒舞》的伴奏樂器和舞具。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陳列著壹個來自雲南民間的煙盒,做工細致,小巧玲瓏,盒邊鑲銅箍、飾銅鈴。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中。
《煙盒舞》伴奏
演奏煙盒與舞蹈相結合,也即為《煙盒舞》伴奏。《煙盒舞》又稱《跳弦》,即使用彜族四弦作為舞蹈的伴奏樂器。煙盒舞既可男女二人模擬動物形態進行對跳,也可十數名或數十名男女集體舞蹈,舞者圍成圓圈,向逆時針方向前進,舞步緩慢,邊彈邊跳。
跳弦
煙盒還用於民間器樂合奏中。
《煙盒舞》又叫“跳弦”,用四弦或彜族月琴伴奏。常男女二人對跳,也可數十人集體舞蹈。
演奏時,舞蹈者打開煙盒,左右手分執盒蓋與盒底,各以食指和大指彈擊,邊彈邊跳,舞姿優美。舞者壹般在翻腕亮肘時彈擊煙盒,可打出各種節奏,發音清脆悅耳,同時振動盒邊小銅鈴作響,以加強節奏和歡樂氣氛。
雲南彜族支系尼蘇潑聚居區,喜吸龍竹制作的大口徑水煙筒。煙盒自然是置煙絲的必備器皿。但不知始於何時,人們無意中發現與自己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煙盒用手指輕輕敲彈時,竟能發出呱呱的悅耳聲音,剛好踩上跳舞的節奏,能歌善舞的彜族人民深受啟迪,將煙盒用於舞蹈場合,以手彈煙盒來控制節奏,壹方面用來統壹節奏,壹方面用來增添舞蹈的熱烈氣氛,於是煙盒就成了壹種特殊的樂器而流傳至今,這種相應的舞蹈也習慣地稱之為煙盒舞,成為彜族壹種著名的舞蹈形式。
煙盒作為壹種民間指彈樂器,流行於雲南個舊、開遠、蒙自、建水、石屏、元江等縣彜族聚居區。多用水冬瓜木或竹質薄條制成,直徑約90毫米,高約60毫米,上蓋與盒底緊密套合,邊沿四周飾有彩色纓穗,顯得精巧別致。跳舞時,先啟開盒蓋,左右手各壹,每人執壹副,邊跳邊用手指敲盒面,聲音清脆婉約。
煙盒舞動作復雜多變,不僅有身體上部舞姿,也有大量的下部動作,經常是頭、手、腰、腿、腳各部分配合進行,超出了本民族以下部舞姿為主的其他若幹舞蹈。煙盒舞通常分正弦與雜弦兩類。正弦屬基本跳法,較能集中顯示風格和特色:如三步弦、二步弦、壹步弦等,只舞不唱;雜弦壹般又唱又跳,舞蹈形式和內容較為豐富,且隨意性強。
煙盒舞跳法據說有百余套,大多反映或模擬動物生活習態,人的生產勞作和生活狀況,每壹套舞蹈都有具體名稱,如啞巴砍柴、蝴蝶戲水、仙人摔跤、鷺鷥捕魚、蜻蜓點水、螃蟹打架、鳳點頭、大力劈竹、猴子掰苞谷、喜鵲搭窩、蒼蠅治腳等,都充分表現出彜族人民神奇的藝術想像力。煙盒舞舞步變化較多,排形有圓圈、直排、橫排、四穿花、六穿花等,既有單人舞、雙人舞,又有數十人合舞,動作柔、韌、剛、脆相互結合,如蜻蜓點水,舞者由顛步起跳,同時吸腳,腿向前或向旁伸足尖觸點壹下,手相應作點水狀,旋即吸回腿南恢復原狀。鳳點頭舞時壹手擡高,壹手擡平,雙手彈煙盒時指掌向下鉤,突出手腕背,擡高的那只手仿佛鳳在點頭;鷺鷥捕魚也較形象,技巧性很強,舞時雙手分開站直,上身朝前俯躬,用嘴把放在地上的魚(煙盒)叨起;鬥蹄殼則二人相對(或相背)踢腳,似驢馬鬥蹄;此外,猴子掰苞谷、螃蟹打架等也十分形象逼真。
今天,煙盒已變成了當地彜族人民的著名樂器,而煙盒舞則變成了廣為流傳的壹種彜族舞蹈形式,曾多次在各類藝術節中表演而深受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