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的曲子是哪壹首?現在就讓學習我來幫忙解答這個問題吧。
世界上最長的曲子是哪壹首
答案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的管風琴曲《Organ2/ASLSP》,曲子總長是639年!2004年7月5日,這個曲子又奏出了兩個音符。演出3年來總***演奏了5個音符,而且還要再演636年。 自2001年9月起,這首?慢到極點?的曲子已經在德國郝柏史塔小鎮壹個廢棄的教堂內演奏了3年。最初的壹年半裏,曲子全都是休止符,聽眾只能聽到管風琴風箱註滿風的聲音,直到2003年2月,才第壹次出現了3個音符,現在我們終於等到了曲子的第二次變奏。 《Organ2/ASLSP》原是前衛作曲家凱奇1992年去世前所譜的壹首長約20分鐘的鋼琴曲,所謂?ASLSP?就是?愈慢愈好?(As slow as possible)。後來壹批德國音樂專家和管風琴技師決定按字面意思來?貫徹?凱奇的構想?盡量把它拉長。可是到底該有多慢?演奏壹天還是沒完沒了?經過討論,他們選擇了639這個數字,因為準備演奏此曲的風琴的琴齡在2000年剛好是639歲。 不知道是不是德國人太熱愛哲學的關系,這首曲子之所以如此?拖拖拉拉?原來也是為了體現出壹種?思想深度?。主辦音樂會的耶裏奧說:?我們生活在壹個浮躁而混亂的時代,639年的?慢長?演奏,能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也許,這就是所謂?大音希聲?吧。 下壹次變奏將在2006年3月出現。不過聽眾們倒不必擔心要直挺挺坐在臺下600多年,因為要聽完整場音樂會可能要請20多代子孫壹起幫忙才行。
約翰?凱奇生平簡介---壹個偉大的作曲家
約翰?凱奇(1912-1992)是20世紀頗具爭議的美國先鋒藝術家。他的曲子都很註重?靜?(silence)。他最著名的樂曲是1952年創作的《4分33秒》,這首無聲的?有聲作品?,沒有任何音符。初次演出時,鋼琴家走上舞臺,端坐4分33秒後,連琴鍵都沒有碰壹下就宣布演出結束,由此引發大規模抗議。即使在半個多世紀之後,此曲仍然在觀眾中頗具爭議。因此,凱奇也被認為是音樂界的行為藝術大師
約翰?凱奇出生於壹個英國移民家庭,凱奇家族中有好幾代人都極具發明創造的天份,在凱奇壹生的音樂創作中,這種家族遺傳的天份表現得十分顯著。他早年師從亨利?考威爾、阿道夫?威斯、勛伯格等三人學習作曲,其中勛伯格對他的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凱奇對西方傳統作曲技法的不適應,更主要是與助伯格的作曲思 路和方式的截然不同,他前後歷時五年的作曲學習以對師門的全盤背叛而告終。
約翰?凱奇在音樂界作出的貢獻
由於對現有音樂材料產生不滿足感,凱奇從三十年代末開始首先將探索的突破口放在音色和結構上。他通過打擊樂創作,嘗試新的音響組合,同時並對音樂的結 構作了壹系列探索,節奏結構?理論就是他在這個時期所提出的。所謂?節奏結構?理論就是將音樂結構建立在時間長度之上的簡單而有效的組織方法,這種節奏 結構理論成為他後來多年創作的主要技術依據之壹。凱奇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 為打擊樂而作的《第壹結構(金屬)》《第二結構》《第三結構》《風景用愛神》等。這個時期凱奇集音色探索與節奏結構理論之大成的作品是為預制鋼琴而寫的壹系列獨奏,這些作品通過對鋼琴的琴弦進行加工處理,在弦中間加人壹些諸如釘子、 螺絲、鐵片、毛氈等物,使鋼琴的某些被預制的音接近於打擊樂的音色,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音樂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鳴曲與前奏曲》。
接下來,凱奇開始了他更為激進的前衛探索--擺脫前壹時期對音樂要素諸如音 色和結構進行拓寬的思路,而是直接指向改造音樂概念本身。他在四十年代中後期 接觸並接受了佛教禪宗思想,這種充滿思辯色彩的東方哲學思想在凱奇壹生的音樂 創作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凱奇許多音樂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並且是凱奇背 離傳統音樂道路的主要精神動力之壹。他首次提出了?空的節奏結構?概念,就是 在作曲家劃定的時間結構內,任何聲音都可以投入到空的時間框架之中。他在著名 的?關於壹無所有的演講?中反復強調撣宗中的?空?、?增懂?的境界:?我無話可說但我正說著因此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詩意?。 基於這些理論,他構想了壹部實驗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樂史上首次將 ?silence(無聲)?這個概念在音樂舞臺上得以實現。凱奇在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節奏結構,讓它在壹無所有的狀態下,坦然地擁抱所有最純粹的、自然 發生的音,在空的結構框架內所有的聲音,包括無聲,都可以成為音樂。
五十年代初,凱奇開始強調聲音的產生是壹種偶然的結果,它們之間的聯系不 再是作曲家強加給它們的。由此他開始用偶然的方法來作曲,這個時期的許多作品還運用了圖表形式來創作,也同樣強調了偶然性的 應用,如《變化的音樂》《威廉混合》和系列圖表作品?萬千事物?等。
六十年代, 試著把生活場景原封不動地搬進藝術。從他作曲生涯中的又壹個劃時代作品《0分00秒》開始,凱奇把創作註意力集中到對行為過程的關註。事實上,《0分00秒》沒有 作為壹個作曲的對象而存在,它完全不是壹個樂音的系列或集合,而是作為壹個行 為過程,通過表演者的行為--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壹系列行為來構成整部作品。六十年代凱奇作品的性質已經屬於行為藝術的範疇,他在作品中極大限度地將 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拉近和抹平,在這個階段,他邁出了離傳統的音樂概念最遠的壹步,他幾乎完全取消了原來意義上音樂構成的基本因素?樂音,打破了聽音 樂的習慣方式消解了觀眾的審美距離,最大限度地將音樂予以泛化。
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凱奇的創作風格基本上傾向於對傳統音樂因素的靠攏 和回歸。從《廉價模仿》開始,他明顯表現出了對傳統的可參考性的認可:?有時 候我們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區別,有時候我們又試圖去分清它們。我們不能壹條腿站立,得用兩條腿站著。?於是他的作品又回到了有樂譜有音高的形式上來。 凱奇是美國人文背景中產生的音樂家,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帶有典型的美國式特點?開拓、創新和向傳統挑戰。從某種角度說,他開創了壹個時代,卻徹底的毀滅了音樂。
1992年8月12日去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