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說,黑膠唱片和 CD 的音質是無法比較的,因為前者是模擬介質,記載聲音的波形,後者是數碼介質,記錄的是 1 和 0 。
總有人說黑膠音質好,那通常是對黑膠唱片的聲音特點有偏好 。但是,對於現在的大部分聽眾來說,都已經適應了 CD 的聲音特點,CD 的 44KHz 音質也已經達到了大部分地球人耳部的音域極限,CD 是以數碼方式記錄聲音的,準確也不易變質。
黑膠和CD的區別,就像手繪的畫和電腦渲染的場景的區別。從音質和精確程度來說,CD甩了黑膠不知道幾條街,但是音樂最終打動人的是感覺而非純技術的聲音回放。
電腦渲染的畫面最終要花很多額外的功夫去制造雜質來增加人情味和真實感,CD也是壹樣,最好的錄音往往誇耀的不是有多精確,而是瑕疵裏面透出的不經意的炫技。黑膠的模擬特性決定了那些比CD多出的雜音本身都可以是真實感和空氣感的壹部分,也是音樂本身的壹部分。
擴展資料:
黑膠唱片,習慣又稱電木唱片(英語:gramophone?record)
指轉速78轉每分鐘、聲槽寬度0.10—0.16毫米、聲槽密度每厘米30—50條的留聲機唱片。黑膠唱片是壹般人對過往使用唱盤機播放的唱片的稱呼。這種唱片是壹種黑色圓盤形的膠片,早期為石墨材質,之後使用蟲膠(後期再改用聚氯乙烯,即PVC)壓制,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以記錄聲音。
早期的黑膠唱片只有單聲道,到後來發展成為雙軌的雙聲道音軌。到了1980年代後期時,這些唱片的顏色已不再局限於黑色,而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螢光色,甚至可以把歌手的樣貌印制在唱片裏,不過成本比較高。
黑膠唱片可使用鋼針(早期手搖唱機)和粗紋寶石唱針(電唱頭)放唱,唱針與密紋唱片不能通用。
CD,激光唱片,又稱雷射唱片(英語:Compact Disc,縮寫:CD),是壹種用以存儲數字數據的光學盤片,原被開發用作存儲數字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存儲媒體。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模擬信號,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字音響。
磁帶(Magnetic?tape)
是壹種非易失性存儲介質,由帶有可磁化覆料的塑料帶狀物組成(通常封裝為卷起)。由於磁帶是循序存取的裝置,尤為適合傳統的存儲和備份以及順序讀寫大量資料的使用場景。
磁帶的類型多種多樣,可儲存的內容也多種多樣。例如,儲存視訊的錄像帶,儲存音訊的錄音帶〔包括reel-to-reel?tape、緊湊音頻盒帶(Compact?audio?cassette)、數字音頻帶(DAT)、數字線性帶(DLT)、8軌軟片(8-track?cartridges)等等各式各樣的磁帶〕。
用於計算機的磁帶在1980年代等早期計算機時代曾被廣泛應用,但因為速度較慢,且體積較大等缺點,現在在主要僅用作商業備份等用途。
在中文地區的日常使用中,“磁帶”或“錄音帶”通常指卡式錄音帶,因為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在2000年代之前常見。
在臺灣,reel-to-reel?tape被稱為盤式錄音帶,Compact?audio?cassette被稱為卡式錄音帶,8軌軟片(8-track?cartridges)被稱為匣式錄音帶。
2018年,全球首間私人的唱片博物館館主鄧漢深先生表示卡式帶所盛載的聲音其實會比黑膠唱片的更美
參考資料:
黑膠唱片——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