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凡夫俗子多,以為自己超脫壹切看破紅塵的人更多。 須知真正的修行不只是生活的清苦,更在於心靈的澄凈。 大多數人本質是凡人,就算身在佛門凈地,也還是無法改變本性,所以真正意義上修行的人總是寥寥無幾的。
但人生在世,不壹定非要追逐別人的腳步,不壹定非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活, 做壹個俗人,快樂而自在,何必思凡,本在人間。
有幸欣賞了《思凡》這部話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奇。之前沒有過多地接觸過話劇,偶爾看的也只是傳統的,這次經歷算是我個人對話劇的壹種認知改觀。
《思凡》是壹種 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全劇貫穿的是佛教音樂,話劇開始眾人也有齊唱“南無阿彌陀佛”,頓時讓人壹度沈浸於此。小尼姑的壹句臺詞“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父削去了頭發,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讓我聯想到《霸王別姬》,還有那句“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思凡》確實造詣與難度同在,看到這裏就真的讓人以為這個只是對《思凡》的壹種現代話劇演繹。
然而這部話劇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不按套路出牌,它加入了 荒誕主義手法 。話劇首末是《思凡·雙下山》,中間部分卻加入了薄伽丘《十日談》中的兩個故事,看似荒誕的結合,實則卻巧妙無比,無限的想象空間,卻仍然有連貫性合理性。
看似壹切都是即興的、輕松的、不確定的,但每個演員都用自己的激情去演繹、去詮釋,觀眾也用自己的理性與情感來理解。這樣壹種 “先鋒話劇” 的方式,更大地發揮了話劇的作用,更大地擴寬了話劇的空間,這是導演心中的《思凡》,也是觀眾心中的《思凡》,每個人對於它的理解,都是不壹樣的。
《思凡》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人生,而觀眾也用自己的理解來體會《思凡》的意義。 本來俗人,何不思凡?尼姑與和尚的故事,正體現了人最本質的欲望,哪怕是終日伴著青燈古佛的僧人,也存著貪戀紅塵的念想,而這壹切被壓抑被束縛的欲望的火苗,在和尚與尼姑邂逅間被徹底點燃。
小尼姑開始抱怨自己“削發為尼實可憐”,內心寂寞難耐,偶遇幾個遊戲在山門外的子弟,內心更是激情如火,盆中的水也無法讓她冷靜下來;小和尚貪戀紅塵,難忍“香醪美酒全無份,紅粉佳人不許瞧”,那日見了小尼姑,更是心生雜念,無奈只得誦經念佛來克制。 尼姑與和尚相似之處就在於都是因為種種因素被迫入空門,身在佛門心在凡間。
幸而二者並沒有壹再壓抑自己,在話劇最後壹幕裏,二人沖破壹切清規戒律,沖破種種束縛,雙雙下山終成眷屬。 話劇中人物深刻而形象地演繹了內心的糾結與矛盾 ,壹方面有對自己身為佛門弟子卻心懷雜念的自責與愧疚,另壹方面也有對自己內心渴求的迫切向往。
這壹切無不象征著當今的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矛盾, 是該克制自己隨波逐流還是該奮起反抗順應本心? 我想,在這部話劇裏,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許有克制自己才能到達壹定高度的想法,或許有遵從本心自在而活的念頭,不管對錯,都是自己的追求,這是《思凡》的價值,這也是觀眾的選擇。
話劇中穿插的《十日談》的兩個故事也正延續著《思凡》的意義。
向往愛情的年輕人為了與心愛的人相會,想盡壹切辦法終於達到了目的,盡管這中間發生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兩個相愛的人最終還是完成了心願。
幽默的是,裏面壹些全憑想象的畫面,都用生動的“此處刪去**字”橫幅來表示。另壹幕故事是馬夫愛上王後的故事,這壹幕采用類似 “鏡像” 般的手法來演繹,壹切人物場景都有兩個:兩個馬夫,兩個國王,兩個王後,同時演繹。馬夫對王後熱烈的愛讓他鼓起勇氣假扮國王,最終抱得王後,而馬夫的機智也拯救了他,讓他在國王的試探下安然存活了下來。
兩個故事都有荒誕之處,不符合倫理,但最後“受害人”都不再追究責任,反而聽之任之,這也恰巧是高明之處。
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是否如願,這是諷刺,還是啟示? 這兩個故事的意義就在於此,當自己的欲望無法壓抑,只能是想盡壹切辦法來達成所願,不計後果。
結局怎樣沒人在乎,這是壹種諷刺,《十日談》出現時的西方正在進行文藝復興運動,譴責“禁欲主義”,以這種故事,來諷刺、來希望人們理解這個道理: 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對於當下,這何嘗不是壹種啟示,心中有渴求的東西,不要去壓抑,去盡自己的努力,哪怕不能達到,就算以生命為代價,也必須壹試!誰都不知道結果如何,或生或死,其中的價值只有自己明白。這兩個故事也是極大地鼓舞心有渴求的人, 放手追求,也許就能成功。
無論是故事,還是生活,都充滿著辯證,充滿著矛盾,但最最重要的,還在於自身的理解。選擇克制自己遵循天理,還是選擇順應本心釋放天性,都是個人的追求。
在我看來,《思凡》的意義其實 在於對人性深入的刻畫與選擇 ,尼姑和小和尚渴望凡塵生活卻又被佛門清規束縛,因而表現出種種心理矛盾,越是刻意掩飾、壓抑,沖破束縛的欲望就越強烈,最終才有了“和尚尼姑,逃之夭夭”的結局。
這時, 佛門仿佛成為壹種界限 ,耐得住寂寞方能成佛,耐不住寂寞只能成人。誰也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所以才有了《十日談》裏的故事,不管如何,我將其理解為啟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去完成自己的欲望。
這種信念,促使他們毫無畏懼,用盡壹切方法,幸運的是,他們都達成所想,這就是啟示人們,不要刻意壓抑自己,心中有所想法,盡力去嘗試,說不定就能成功。
話劇的結局都是圓滿的,這也無不啟示人們, 只有嘗試,才有可能實現自己心中所想。 我們本就是俗人,何必為追求壹些本就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而強迫自己呢,物極必反,壓抑到壹定程度勢必會有某方面的毀損。
生命來來往往,沒有來日方長, 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