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二泉映月的主要內容。 要起因經過結果,時間人物地點!

二泉映月的主要內容。 要起因經過結果,時間人物地點!

作品及相關介紹:《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間盲藝人華彥鈞(阿炳)創作並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壹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淒切哀怨,尤為動人。

他自幼在音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壹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壹生。

《二泉映月》的曲體結構是壹首傳統的變奏曲。音樂壹開始,短短的引子,音階下行的旋律,猶如壹聲百感交集的輕輕的嘆息,把人們帶進了壹個深沈的意境中去。主題音樂使人聯想到壹個拄著竹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無限傷感,無盡淒涼。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調的多次變奏下逐漸展開構成全曲的,它通過變奏使音樂形象得到層層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懷著難以抑制的感情,壹遍又壹遍地向人們訴說他種種苦難和遭遇。樂曲的後半部分,音樂獲得更進壹步的發展,積聚起來的感情迸發了,樂曲推向高潮,強烈而激憤,顯示了阿炳特有的氣質和魄力。這是作者對舊社會憤怒控訴的聲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強、剛毅的性格,表達了他對黑暗勢力不妥協的反抗和鬥爭。

《二泉映月》層次分明而又渾然壹體,旋律動聽而又質樸蒼勁,音樂感人但更促人激憤。它是中國壹位窮苦盲藝人的傳世傑作,深受國內外聽眾喜愛。

這首樂曲從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構成完整的作品,經過了很長的年代,是阿炳在舊社會流浪賣藝的過程中,通過長年累月的反復演奏、加工創造而成的。據與他同時代的、熟悉他的生活的鄉鄰們回憶,早在無錫被日蔻侵占期間,就經常聽到他在街頭巷尾拉這首曲子,特別當夜闌人靜的時候拉得最為動人。那時還沒有曲名,直到壹九五O年夏天,楊蔭瀏先生等人為他錄音時,經過商榷才定名為《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壹位道士,是當地道教音樂界所公認的技藝傑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最初主要的基礎出於道家音樂,而且是出於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後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裏,壹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裏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紮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壹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沈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後,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願,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壹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象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壹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嶽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托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壹、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鬥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壹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沈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向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沈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壹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壹個民歌或壹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