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唐常建如下: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代表作之壹,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這首詩以對馬嵬坡事變的記憶和對塞北荒涼、邊疆民族矛盾等社會現實的描繪為背景,展現了塞下士兵的悲壯和憂國憂民的精神。該詩在歷史上長期被人們傳頌,成為了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之壹。
詩的前六句以四五言句式抒發大量情感,借馬嵬之變的背景,表達了常建以天下為憂的愛國情懷。後面六句則通過藝術手法,更加生動地描繪了邊疆戍卒的困難生活和感人事跡。從第十二句開始,詩中反復運用悲壯和雄渾的語言,凸顯了戍卒的不屈和堅貞,使詩歌的氣勢更加宏偉壯烈。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常建以此開篇,直接刻畫了塞外的荒涼與寂寞。緊接著,“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則通過運用羌笛與春風的意象,表達了邊疆百姓的感傷和無奈。接下來,“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將目光轉向了內陸戰爭的慘烈,通過將地理和天文現象相結合的方式,強調了“君子好逑”的悲哀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將視線轉向塞北的孤城和高峻山峰,表現出邊疆的險惡環境和戍卒的不屈精神。最後,“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在富有音樂感的節奏中,詩人將目光帶回到內地,用極具感染力的形象,抒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塞下曲》憑借宏偉壯烈的語言、感人至深的情感、生動鮮活的描寫和優美的藝術形象,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傑出代表之壹。它通過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的反映,展現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和思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