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是英國作曲家埃爾加作曲的壹首雄壯有力的進行曲,是大班的打擊樂演奏。這種進行曲很生動,很有感染力,所以被很多國家的軍事儀式采用。雖然整首歌的速度太快,但曲調是大調式,節奏是比較簡單的2∕4節拍。音樂分為三個部分,是ABA結構,孩子可以更好的掌握。這個活動是根據第二次教學時間設計的。它要求孩子們在使用肢體動作和樂器的同時嘗試作曲和指揮音樂。活動重點是根據節奏朗誦內容,配合相應的動量動作,如握手、拍腿、拍肩、拍手、拍頭等。在熟練掌握節奏的基礎上,根據所提供樂器的特點進行配合演奏。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用與音樂相壹致的動作來理解和表達音樂,使音樂內容具體化,用動作形象化,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
活動目標:
1.熟悉音樂的旋律和性質,學習音標和肢體動作。
2.根據樂譜的結構和老師指揮動作的暗示,可以進行有節奏的演奏。
3.妳可以在表演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動作,和同齡人保持節奏壹致。
活動準備:
1.托爾的圖片和音樂圖集。
2.音樂《雷神》。
3.孩子們有壹種樂器。
活動流程:
(壹)老師展示了兩個雷神的場景,引起了孩子們對活動的興趣。
老師:看,孩子們:天上發生了什麽?
孩子:閃電,打雷,下雨...老師:打雷的時候會發出什麽樣的聲音?誰會學?讓我們壹起來聽。
學會讀句子:雷聲隆隆。
老師:雨後會是什麽樣子?孩子們的心情呢?
孩子:開心,開心...老師總結:有壹段音樂是關於打雷,下雨,晴天的。我們壹起來聽聽吧。
(點評:通過兩張簡單的圖片,在兒童直觀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交流,然後直接進入主題,引出音樂《雷神》。(2)兒童充分欣賞音樂《雷神》。
老師配有文字和肢體動作。
(評論:這個環節是為了讓孩子對音樂有個大概的了解。用視聽欣賞的方式幫助孩子感受、理解和記憶音樂,通過大型圖集,讓孩子看到、聽到,帶著喜悅和好奇不知不覺地進入作品的美好意境,為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3)理解a段的音樂,並嘗試用語言圖和肢體動作進行表演。
1.教師音樂閱讀圖譜。
老師:音樂裏說的是什麽?根據小朋友的回答出示圖片卡,逐句練習。)(點評:老師在這個環節起到了示範作用,為孩子後續的下壹個環節做了鋪墊。) 2.孩子們帶著音樂閱讀地圖集。
老師:讓我們跟著音樂說話。(播放音樂,孩子集體讀語音圖譜1-2遍。) 3.老師示範身體動作。
老師:現在小獸也想參加了!我們壹起來看看吧。(老師示範動作。)老師:剛才小手做了什麽動作?
幼兒:握手、拍腿、拍肩、拍手。
老師:妳想試壹試嗎?讓我們試壹試。老師可以用誇張的動作提醒孩子註意音樂的轉換部分。) 4.孩子們聽音樂,做肢體動作。
(點評:在這個環節中,老師通過自己的示範,結合聲譜圖,孩子們模仿創造了多種形式的節奏表達,既避免了孩子們單調的節奏練習,又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4)理解b段音樂,練習肢體動作。
1.聽B段的音樂,猜故事。
老師:雷聲隆隆之後就下雨了。雨滴會落在我們身上的什麽地方?雷聲什麽時候會再次響起?讓我們聽第二段音樂並尋找它。
老師:妳從這段音樂中發現了什麽?(引導幼兒找出雨滴落下的身體部位和打雷的節奏點)2。孩子們試著練習肢體動作。
老師:讓我們用小手演奏這首曲子。當雨落在我們頭上時,我們該怎麽辦?當妳用肩膀摔倒時,妳會怎麽做?當妳用腿著地時妳會做什麽?當妳全身摔倒的時候妳會怎麽做?雷霆是做什麽的?(引導幼兒分別拍頭、肩、腿、手。) 3.練習困難的轉折句。
老師:孩子們發現雷聲有什麽不同嗎?(引導幼兒說,前兩個雷分別發壹個音,第二個雷分別發兩個音。)老師:妳聽,前兩次是從閃電聲打雷,後兩次是從閃電聲打雷。(老師的動作示範引出前兩遍第四聲閃電發出的雷聲,後兩遍第二聲閃電發出的雷聲。)老師:我們用小手試試。註重實踐。
(點評:這個環節是難點。教師用與音樂相壹致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音樂,用動作使音樂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某些情境也能使孩子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通過細心的引導,幫助孩子分辨和記憶雷聲的不同。(5)老師展示C段圖譜,引導孩子學習C段發音譜和肢體動作。
1.老師背誦了語音圖譜。
老師:雷聲停了,天氣終於放晴了。我們來聽第三段音樂,談談這個。(老師的音樂閱讀圖集。) 2.孩子們帶著音樂閱讀地圖集。
3.孩子看地圖,獨立做肢體動作。
老師:能不能看看圖集裏的動作小技巧,讓小手參與第三段的表演?(“陶陶”這個地方用什麽動作表演,拍手。)老師問:這是什麽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