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城出生於1927年11月13日,和上海國立音專創立同年。
這年二月上海工人多次罷工、武裝革命與都市內亂,讓上海市的大街小巷多了壹份緊張,4月12日蔣介石的北伐軍在上海發動大規模的武裝襲擊,讓上海市頓時陷入暴亂中,5月國民政府於上海成立特別市政府,並開展民初現代化上海市建設計劃,上海似乎又活起來了......司徒華城便出生在這看似平靜卻潛藏動蕩的上海市。
如同二哥海城,華城自幼即喜愛音樂,很小就開始玩樂器,只是華城壹開始接觸的不是小提琴,而是父親在推廣廣東音樂時,所使用的揚琴、二胡、南胡、高胡等中國樂器。
1983年海城進入音樂專科學校,才把專業小提琴學習帶回家中,帶動興城及華城,並啟蒙華城學習小提琴。但原本喜愛中國音樂的華城,仍持續參與知名廣東音樂家,並著有《凱旋》名曲之陳俊英、陳石英先生所領街的廣東音樂演出及電臺廣播活動,在上海廣東中小學的廣東音樂隊中是位頗出風頭的人物。
誌文回憶到四哥華城學習廣東音樂的情況:
四哥很喜歡廣東音樂團,那時爸爸本來他就專心學習小提琴,可他還是背著爸爸偷偷跑去樂團排練,為了不讓爸爸發現,她還讓那時在小學念書的我,用報紙把二胡蓋住,從家裏“偷運”到裏弄口拿給他。當然,那時他也會給我壹些甜酸鹹的小果幹,當做酬謝禮。
1942年秋天,酷愛音樂的華城還在廬江大學附中求學時,便已進入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選修音樂,畢業後,為了未來生活,工作的考慮,華城不敢全心投入音樂,所以還是考入廬江大學化學系就讀。
20世紀40年代,生活與淪陷區的上海,家境困難,華城同事念兩個學校,費用不少,因此要學習都得靠自己掙學費。那時華城白天壹邊上學,壹邊還讀音專,晚上則跟隨壹個樂隊位話劇配音,她經常在配音的間隙,把小提琴壹番面,橫放在兩腿之間,當成做作業的書桌,復習功課練習微積分習題,可說分秒必爭。
他在廬江大學上的是化學系,為了提高自己的外語能力,他甚至再爭取前往英文系,學習英語課程的學分。誌文提到華城這段求學的日子:
那個時候學習音樂,樂譜乃至五線紙都能靠進口,既昂貴又缺乏,四哥就壹切都靠自己手抄。至今他家裏還保留許多當年連五線都是自己畫的手抄稿。這方面不知道耗費她的多少時間和精力,卻也練就他既快又好的抄譜技術。在他當樂隊演奏員,遇上演奏的分譜不夠清楚時,他必重抄壹遍,這也反映他做事認真負責壹絲不茍的品德。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八年抗戰結束,上海回歸國民政府,雖然生活條件扔十分艱苦,但也許是天生音感特別優異,外在因素完全沒有影響華城裏最突出的小提琴演奏會,而當時的鋼琴伴奏者,就是海城、興城所傾慕的音樂老師猶太裔提琴與鋼琴演奏家阿爾費雷德·衛登堡。
1947年9月12日,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為司徒家在蘭心戲院舉辦家庭音樂會,當日華城即以小提琴獨奏薩拉沙蒂那蕩氣回腸,情感濃烈,具高度技巧性,也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流浪者之歌》,為他贏得小海菲茲的稱號。那時,華城和他的兩位兄長壹樣,以及為年輕的年紀進入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