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臺江、黃平、雷山、凱裏、谷隆、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苗族壹級演員金歐領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攝成舞蹈藝術影片《彩蝶紛飛》,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眾喜愛。
苗族舞蹈特點壹、顛簸動律苗族聚居地多為山路崎嶇地帶,人在行走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顛簸或者晃動的感覺。因為有了這些經驗,苗族人才創造產生了苗族舞蹈中的顛簸動律。
其動律特點是:以胸腰為中心,上下翻動,上下起伏,並且保持翻動的連貫性和鏈條性。其顛簸動律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如肢體的幅度大小,面部的表現,力度的大小,節奏的變化快慢等來表現出復雜的感情波動。
例如苗族舞蹈《黛帕》就表現出這壹動律。演員隨著柔和的音樂,雙手上下晃動至脖頸前方,配合胸腰的起伏和雙腳的行走。
二、趕鴨動律苗族地區山環水繞,他們常常在河邊玩耍,也會在水中養鴨子等生物。苗族人民通過觀察鴨子走路時點頭、身子搖擺的特點,將其融入舞蹈動作中,形成獨特鮮明的趕鴨動律。
其動律特點是:
多人成行、雙手手掌上翹放於身體兩側劃動,上下小幅度點頭;同時腳向前蹭走,整個身體出現壹種搖曳的律動。
例如苗族舞蹈《走苗山》中,壹群苗族女子行在走山水間。表現出苗族人民對自然的熱愛。
三、壹順拐兒動律由於苗族人民居住的地區氣候都極為濕潤,所以常年都會有雨,人們出門的時候會帶雨傘和蓑衣,以為擋雨。
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時候,苗族人會經常將孩子或者其他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手上,雙手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都沒有空閑。但是當他們看到喜歡的人或者風景的時候,常常會手舞足蹈。這就形成壹順拐兒的韻律風格。
其動律特點是:同手同腳,同手同頭,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運動方向相同。
四、蕩腰動律苗族喜歡白色,即愛好銀飾。越多越好看,越重越好看。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脖頸銀飾——項圈。
日常生活中,銀項圈會隨著身體的運動而晃動,就產生了以腰為發力點,身體的上下半身左右晃動的蕩腰特點。蕩腰也會因為不同的方向和動作有著“正反”的不同。
比如在苗族舞蹈《水姑娘》裏面的蕩腰動作壹樣,展現出苗族姑娘的水蛇壹般的腰和流線身型。
五、點蕩動律這個特征來源於苗族身上佩戴的銀鈴和銀制腰帶,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體只要有晃動,它們就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所以苗族人喜歡顫動自己的身體,讓銀器發出聲音。
比如苗族舞蹈《銀項圈》中,演員們雙手舉著項圈,開始做點蕩動律,聲音十分悅耳。
六、擺胯動律苗族的百褶裙因其手工精美、制作繁復的特點而深受大眾喜愛。
苗族的姑娘也喜歡穿上屬於自己的百褶裙。但是因為其重量不輕,日常活動的時候不會隨著身體而擺動,所以苗族姑娘喜歡把裙子甩起來,以展示自己美麗的花裙。因此產生了這種“壹邊擺動胯部,壹邊擺動雙手”的順邊擺胯動作。
比如苗族舞蹈《山路銀河》中的舞蹈動作,苗族姑娘們邊擺胯邊擺手,通過不同的隊形變化甩出自己光鮮亮麗的裙子。
苗族舞蹈文化是民族舞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想要學好苗族舞蹈,就要掌握住屬於苗族舞蹈的獨特韻律,才能更好的跳出苗族舞。
苗族舞蹈種類苗族舞蹈主要包含蘆笙舞和鼓舞這兩種舞蹈。
蘆笙舞(苗語稱“究給”)是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流傳廣泛,普及各苗族地區。其中尤以貴州東南部、西北部和廣西西部山區最為活躍。包括習俗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祭祀性蘆笙舞、禮儀性蘆笙舞。
鼓舞是壹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制,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包括花鼓舞、團圓鼓舞、跳年鼓舞、單人鼓舞、猴兒鼓舞、踩鼓舞、木鼓舞、銅鼓舞。
在苗族的自娛性舞蹈中,還有頭戴銀冠、身著彩條長裙模仿錦雞動態的《錦雞舞》;頭戴羽冠、模仿雉雞相鬥、跳躍、嬉戲,含有雜技技巧的男子雙人《蘆笙舞》和源於婦女刺繡、搓麻等家務勞動的《板凳舞》等。中國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歌舞品種。除以上介紹者外,貴州省“花溪苗”的《蘆笙舞》、“紅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樹舞》、流傳在丹寨縣的《古瓢舞》、雲南省苗族的《蘆笙舞》、廣西壯族自治區苗族的《芒哥舞》,以及《鬥牛》、《牽羊》、《花棍舞》等,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苗族舞蹈代表作品《踩鼓舞》、《四面鼓舞》《苗嶺情歌撿月亮》《我是苗山畫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