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聽好聽的音樂可以讓人很滿足,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古琴曲《高山》賞析”,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查看。
古琴曲《高山》賞析琴曲《流水》歷史悠久。明代朱權《神奇秘譜》中《高山》、《流水》的題解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壹曲。初,誌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誌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此後刊載《流水》的琴譜多達30多種,它們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壹脈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結構。
清鹹豐至光緒年間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壹段,成為9段。所加的這壹段也就是為琴家們所著稱的“七十二滾拂”。
這壹段增加了大量滾、拂的手法,模擬水流之聲,形象地描繪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氣勢,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稱為“七十二滾拂流水”或“大流水”。
現今琴人們所彈的《流水》大多采自張孔山的《天聞閣琴譜》。
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勢,隱約暗示全曲的主題音調。二、三段用泛音寫出山澗小溪潺潺、瀑布飛濺的各種泉聲。四、五段表現萬壑之泉由細流出山匯入洪流,並漸有洶湧之勢。
自六段起,水流匯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峽過灘,形成驚濤駭浪、奔騰難擋的氣勢,傳達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為高潮之後的余波,忽緩忽急,時放時收,漸漸平復。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氣象終曲。
這首琴曲充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散發了天籟、地籟、人籟相知相合、渾然壹體的氣象。此曲兼有抒情性和模擬性,虛實結合、情景相融、氣象高遠,成為最受琴家們青睞的琴曲之壹。
樂曲為復雜的多段體結構。原分九段,可以劃為四大部分。
第壹部分包括壹、二、三段。
第壹段實際上就是樂曲的引子,節拍比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顯。開頭便是幾個八度音程的大跳進行,隱約地奏出樂曲的主題音調。
二、三兩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調,富有跳動性,仿佛清泉溪水從高山峽谷中bb淙淙奔流而出:
這段音樂歌唱性較強,富於歡快、跳躍的音樂個性。它較多地運用了同音裝飾手法,有壹種滾珠落玉般的效果,創造了流水在高山峽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包括四、五兩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調,是樂曲的展開部分。以第五段音樂為例:
它通過主題音雕的變化加以發展,音樂情緒歡快、跳躍,十六分音符的回波音型更富於流動性,猶如壹股股山泉細流匯集成江河,連續下行的模進音型也使音樂具有跌宕起伏、壹瀉千裏的氣勢。
第三部分由六、七兩段組成,這就是張孔山增加的著名滾拂段落,實際上也是樂曲的華彩部分。在古琴音樂中,滾、拂是指法名稱,七弦琴上依次由高音到低音撥奏叫滾,反之,由低而高則叫拂。
第六段旋律性還較強,多由壹對對稱的樂句作反復、變化,如:旋律的進行利用大跳滑音構成切分音型節奏,使音調富於生氣,第二句的模進更加重了這種氣氛,好象流水悠然自得地旋轉嬉遊。隨後便是大段落的滾、拂,由兩個聲部同時進行,低音部以空弦散音的上下行撥奏,高音部則是音調的漸次下行。例如:這段音樂中滾拂手法由疏而密地運用,使音調具有華麗的色彩,層次清晰。它出色地描繪了水石相撞,漩渦在急劇轉動等景象。這種滾拂手法的連續運用,加上用大綽技法產生的不協和音響,有力地刻畫了流水奔流不息、壹往直前的特征,把全曲引向了高潮。
這部分的第七自然段是精彩的泛音滾拂段落,它雖然短小,卻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意境十分優美。古琴用泛音慢起漸快地演奏:它仿佛描繪流水在太陽下熠熠閃光,充滿了歡樂和自信。末尾在調式主音上穩定地終止,音樂邏輯的發展自然、和諧。
第四部分包括八、九兩段,是樂曲的再現部分,變化重現了第二部分的按音曲調。在前部分華麗、緊張的色彩對比之下,音調顯得更為沈著、自信,歌唱性的旋律也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末段用滾拂演奏與上段呼應,再度強調流水的特征,有著首尾貫通的效果,形象地表現了流水似乎已經穿越急流險灘,以從容不迫的姿態向前奔流,浩浩蕩蕩地註入大海。
簡短的尾聲以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題音調,作為全曲的結束: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好象描繪流水由動態轉為靜態,人們的心境也漸漸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