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的詩意_竹石的意思
《竹石》
作者:鄭燮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註釋:
1、咬定:咬緊
2、立根:紮根。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3、千磨萬擊:指無數的磨難和打擊。堅韌:堅強有力。
4、任:任憑,無論,不管。爾:妳。
詩意: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
任憑妳刮東西南北風。
賞析:
這首詩是壹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壹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壹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壹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壹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壹尺,雖然壹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壹千場。在這首詩裏,竹石則形成了壹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裏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誌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壹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壹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麽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壹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壹種堅韌不拔的意誌力,而這壹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壹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壹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壹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壹根瘦硬的巖竹中灌註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壹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壹首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的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竹石古詩_竹石鄭燮竹石古詩_竹石鄭燮
《竹石》
作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作者簡介: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擅畫竹、蘭、石,書法以六分半書名世,詩文也寫得很好,所以人稱三絕。其畫在畫壇上獨樹壹幟。與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高翔和汪士慎並稱揚州八怪。
註釋:
1、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壹首詩。
2、咬:在這首詩裏指的是緊緊紮根在土裏。
3、咬定:比喻根紮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松口壹樣。
4、立根:紮根,生根。
5、原:本來,原本。
6、破巖:破裂的巖石。
7、磨:折磨,挫折。
8、擊:打擊。
9、堅勁:堅韌、剛勁。
10、任:任憑。
11、爾:妳。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巖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經受得住,仍然堅韌挺拔,頑強地生存著。
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是贊美了巖竹的題畫詩,是壹首詠物詩,也是壹首題畫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後兩句進壹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壹身特別挺拔的姿態,從來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
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壹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竹裏館的詩意竹裏館的詩意
《竹裏館》
作者:王維
原文: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註釋:
1、竹裏館:輞川別墅勝景之壹,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ng):幽深的竹林。
3、嘯(xi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6、長嘯:撮口而呼,這裏指吟詠、歌唱。古代壹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詩意: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裏,
壹邊彈琴壹邊對天唱歌。
深林中沒有人與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來相照。
賞析:
此詩收錄於《王右丞集箋註》,為《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這是壹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以及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
這首小詩總***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壹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壹體,蘊含著壹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獨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筆。
這首詩表現了壹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壹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壹邊彈著琴弦,壹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壹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裏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壹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壹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壹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壹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壹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壹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裏,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麽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壹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壹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壹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壹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壹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壹致,而不必借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裏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壹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裏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壹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壹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壹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壹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裏。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宿石邑山中的詩意宿石邑山中的詩意
《宿石邑山中》
作者:韓翃
原文:
浮雲不***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裏,秋河隔在數峰西。
註釋:
1、山靄:山中的雲氣。
2、秋河:指天上的銀河。
3、迷:分辨不清。
4、暫:短暫,突然。
賞析:
這首七絕以極簡煉的筆觸,描繪了石邑山變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獲鹿東南。石邑壹帶為太行山余脈,山勢逶迤,群峰錯列,峻峭插天。起句浮雲不***此山齊,用烘雲托月的手法,描寫了這種直插雲天的氣勢:那高空飄忽浮動的白雲也飛升不到山的頂端,敢去與它比個高低。如果說第壹句是寫仰望所見,那麽第二句山靄蒼蒼望轉迷,則是寫遠眺情景:摩天的山巒連綿不斷,飄蕩的晚霞忽淡忽濃,忽明忽暗,給重巒疊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轉迷三字,玲瓏剔透,活脫脫地寫出了詩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將沈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變化莫測的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句巧妙地照應上句,正因為山高雲繞,才使入山的遊人產生望轉迷的感覺。同時由迷字,又暗示夜暮來臨,詩人將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詩的題眼,倘若不在此處投宿,後面寫破曉時的景色就顯得無根無襻。
三四句曉月暫飛高樹裏,秋河隔在數峰西,是這首七絕精妙傳神之筆。陳子昂有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春夜別友人》)詩句,寫拂曉與友人離別的景色,畫面是靜止的。韓翃這兩句詩由此化出,在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豐富的層次和鮮明的動感。句中秋字點明了投宿山中的節令,曉字寫出暮宿曉行的時間。踏上旅程,透過參天大樹的縫隙窺見朗月高懸天中;當旅人緣著山徑行進,隨著峰回路轉視角的變換,剛才還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隱藏到濃密的樹中去了。暫飛高樹裏,看似隨意涉筆,無意求工,卻清絕洗煉,獨到含蓄:讀者從暫字中可以領悟到,隨著山路的曲折回環,明月還會躍出樹叢;從飛字中可以感覺到,拂曉時萬籟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動感。這是壹幅語意新鮮、有層次有節奏的活動畫面,意境幽美,景色錯落有致,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由於曙色漸開,銀河逐漸西流沈淪,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後壹句秋河隔在數峰西,壹筆帶過,戛然而止。這兩句壹詳壹略,壹實壹虛,把近景遠景、明暗層次、時間空間安排得井然有序,將所描繪的景色熔鑄在俊美流暢的對句中,給全詩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藝術魅力與和諧悅耳的音樂效果。同時,透過這兩句景色描繪,使人深深體味到旅人夜宿曉行,奔波不已的艱辛。
這首七絕寫得很圓熟。詩人采用剪影式的寫法,截取暮宿和曉行時自己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段,來表現石邑山中之景,而隱含的宿字給互不聯系的景物起了紐帶作用:因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雲;由於曉行,才有登程所見的曉月秋河。宿字使前後安排有軌轍可尋,脈斷峰連,渾然壹體。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呆板,顯得既有波瀾又生神韻。表面看,這首詩似乎單純寫景,實際上景中寓情。壹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對石邑山雄偉高峻的驚愕與贊嘆;三四句曉行幽靜清冷的畫面,展現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羈旅辛苦,孤獨淒清的況味。
補解秋河隔在數峰西
此句其實意味獨特,手法巧妙。
其壹,對於描繪主體秋河而言,詩人寫出了它先前本在峰前峰頭呈現,此刻雖被山峰隔斷遮掩,卻仍在西天的特點,突出其隨時而變,乃至隨自己腳步移動而異的情態。同時,也道出了自己心中對秋河似遠卻近,似近實遠的感覺:數峰西在不同的參照體之下,可以是很遠的空域,也可以是很近的距離。因此,此句詩寫景傳意,實在是虛實相生,曲盡其妙。
其二,數峰在該句,是客體或謂之襯(烘托陪襯)體,詩人在寫出空中的秋河被隔而不見的情形之同時,也用壹個數字表明了峰連嶂疊的山況。作者以簡約的詞句,收到了壹石二鳥之效。如果說首句浮雲不***此山齊側重於寫出石邑壹帶山峰峻峭插天的高度,這是縱向的,那麽,此句的數峰則道出其群峰錯列的廣度,這是橫向的。這不只是角度上的互補,也是內容上的充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