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療法歷史悠久。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埃及就有音樂療法的記載。將管樂器放在坐骨神經痛患者的患處,通過音樂直接“振動”患處,緩解疼痛。《黃帝內經》中也有“五音治病”的記載。現代醫學界用音樂來減輕人們的壓力和焦慮,增強免疫系統的反應,降低血壓和心率。日本還在先進的醫療、手術和牙科中使用體感音頻設備來減輕患者的痛苦。
音樂療法的原理也是通過音樂的物理作用對內臟器官產生直接的共鳴作用。但遺憾的是,正常聽力範圍內的聲壓級在30分貝左右,這個聲壓級下聲波的物理效應非常微弱,對人體生理的影響非常微弱。只有在聲壓級高達100分貝的迪廳裏,人們才能開始感受到聲波帶來的體感震動。在迪廳裏震耳欲聾的聲音氛圍中,人們能感受到空氣的質感,身體被音樂搖動。事實上,如果使用頻響寬、聲壓級高的音樂播放設備,揚聲器附近的聲壓級達到100分貝左右,人會感到非常舒服。這是由於音樂聲波引起的體感振動的作用。但人的耳朵長時間處於90分貝以上的聲場中會受到損傷,因此通過提高空氣中的聲壓級來感受體感振動是不可取的。采用“骨傳導理論”就迎刃而解了。
國際上最新的科研成果——體感振動發聲技術,就是將音樂中16 ~ 150 Hz的低頻電信號整理出來,通過放大器放大,再通過換能器轉換成物理振動,供人體傳導感知。因為16 ~ 150 Hz的低頻部分重低音感大大增強,伴隨著震動感和沖擊感,不僅給人極強的臨場感,而且給人心理上和生理上帶來愉悅的快感和陶醉感,迅速使人達到最佳的精神放松效果。
將振動音樂技術應用於醫學臨床被稱為“振動聲學療法”,是壹種涉及音樂、聲學、物理、生物、心理學、醫學等多學科的藝術療法。體感振動音樂是當今世界最前衛的“愉悅的自然康復療法”,尤其是在腦癱的康復理療方面。
奧拉夫·斯基勒教授是挪威著名的教育家和治療師,長期擔任壹所殘疾兒童學校的校長,在國際腦癱兒童康復領域非常有影響力。他利用體感振動音樂床墊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理療,患兒不僅表現出明顯的愉悅表情,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和放松了肌肉痙攣。因此,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體感振動音樂療法”的概念。此後,歐美和日本相繼開展了利用體感振動音樂療法對腦損傷所致重度運動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肌肉緊張和痙攣,緩解疼痛,改善腦功能。
體感振動音樂的頻率響應範圍在16 ~ 150Hz之間,這種細膩的體感振動,隨著音樂旋律(1/f理論)的變化而變化的振幅在幾百微米~幾千微米之間。這種物理作用對改變腦組織的血液供應狀態,增加受損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對腦組織細胞產生微妙的按摩作用,提高腦細胞的活性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有利於細胞膜內外的物質交換,促進腦細胞的再生,使受損的腦細胞逐漸被新的腦細胞所取代。在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中,腦癱患兒會被放在體感振動音樂床上。在音樂振動的刺激下,孩子很快就會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四肢也會從痙攣性的緊張中逐漸放松。在此基礎上,假肢活動幹預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這種治療方法的優點是無藥物副作用,患兒感覺舒適愉快,照顧者勞動強度減輕,壹天可治療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