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年,統治者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拜嵇康為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當然不會被當權者接納。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壹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後繼無人。他要過壹架琴,在高高的刑臺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裏。彈畢之後,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戮,時年僅三十九歲。
擴展資料: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裏,這次刺殺變成了壹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裏,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
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壹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壹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百度百科-廣陵散